湘军野战水平一般,只好结硬寨,打呆仗,原因何在?缺乏一支强大骑兵与火器部队,湘军

史海奇报屋 2025-10-02 08:49:42

湘军野战水平一般,只好结硬寨,打呆仗,原因何在?缺乏一支强大骑兵与火器部队,湘军就是一支强化版的民兵而已,清朝不希望看到湘军强大。 1864年7月,曾氏兄弟的湘军攻克南京,持续14年之久的太平天国运动走向终结,湘军为清朝延续国祚数十年,并迎来一个短暂的“同光中兴”。 湘军为何最终获胜呢?曾国藩总结了经验:“结硬寨,打呆仗”,凭借强的水师与后勤优势与太平军拼消耗,死磕沿江战略要塞,耗死太平天国。 曾国藩所言不错,湘军每次夺取要塞,都是费时一年多甚至两年,才能拿下一座军事重镇,效率很低。要知道,湘军的对手只有太平军,而湘军只是太平军的对手之一,太平军还要迎战八旗、绿营、淮军、中外联军等武装。 湘军是团队作战,太平军则是孤军奋战,就是这么一种情况,曾国藩却要进行结硬寨,打呆仗,这又是为何呢?关键是湘军野战水平太差,缺乏一支强大的骑兵与火器部队,强化版的民兵而已。 1854年4月,曾国藩在湖南衡阳训练湘军结束,湘军开始投入战斗,与太平军打的有来有回。岳州之战、湘潭之战、武昌之战、田家镇之战、湖口之战、九江之战、樟树镇之战、吉安之战,双方互有胜负。 从1854年到1855年,无论是太平军还是湘军,都喜欢直接进行战斗,以野战形式击败对手。如果对方防守城池,也要发起猛攻,而不是采取围困战术,打消耗战。 直接面对面交战,湘军野战水平得到提升,但损失惨重,耗光了一堆精兵强将。此后,即便太平天国爆发天京事变,精兵悍将死于内斗,湘军也不具备与太平军进行大规模野战的能力。 1858年11月,三河之战,足以说明湘军野战水平之糟糕。李续宾全军覆没,湘军丢尽了脸面。为何呢?不是损失数千精锐,而是陈玉成以疲惫之师长途奔袭三河,两天不到就全歼湘军。 三河之战前,陈玉成在干嘛呢?不是精心部署战斗,而是忙于浦口之战,忙于攻打江北大营,与江南的八旗主力决战。对陈玉成而言,三河之战属于奔袭作战,陈玉成结束浦口之战后立刻投入战斗。 李续宾为何失败,只能坚持2天,湘军野战水平低是关键。接下来的战斗,无论是二郎河之战还是太湖之战,都兴阿军团、胡林翼军团都是击退陈玉成。陈玉成属于进攻一方,湘军是防守,依托防御工事反击,却未能追击陈玉成,仅限于击退。 可以说,湘军的野战能力真的很一般,后来北上打捻军也是如此,远没有淮军这么精彩。那么,湘军为何野战不行呢?湘军的定位,决定了这支武装不会有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以及火器部队,只能当民兵使用。 湘军不是朝廷直属武装,而是以江忠源、胡林翼、曾国藩等人为首训练出来的一支私人武装,带有军阀性质。对清朝而言,湘军可以是剿灭太平军的工具,同样也会威胁到朝廷,故而一边利用一边防备,并在湘军各大派系之间维持平衡。 想要具备强大野战能力,必须具有一支精锐的骑兵以及火器部队,否则很难在野战中打赢对手。君不见,太平天国战争时期,淮军攻取城池的速度,不是湘军可比,两者压根不是一个档次。 1862年,李鸿章训练出淮军,开始东征,与李秀成军团作战。淮军得到朝廷的支持,作为抗衡湘军的武装,故而能装备先进的洋枪、洋炮,又得到西方列强的协助,故而所向披靡。 曾国荃“吉字营”号称劲旅,却啃不下南京,而南京本身就没啥军队。太平军后期派系林立,也没人愿意救援天京,李世贤甚至打算抛弃洪氏父子。就是这么一种情况,曾国荃居然啃不下来,得知慈禧打算让淮军来“帮忙”,曾氏兄弟暴跳如雷,担心被抢了功劳。 淮军效率高,湘军却只能“结硬寨,打呆仗”,两者形成鲜明对比,双方的武器装备差异是重要原因。太平天国灭亡后,湘军也北上剿灭捻军,彭毓橘等“吉字营”猛将也重新组建武装,湘军却依然没哈精彩表现。 北上与捻军作战,为何是淮军能打?清朝支持淮军,又组建了一支骑兵部队,总计一万两千余人,大多由刘铭传统帅。尹隆河之战时,清朝明摆着偏袒刘铭传,直接把鲍超的“霆军”解散,湘军从此失去了与淮军抗衡的实力。

0 阅读:35
史海奇报屋

史海奇报屋

屋内奇报,历史别样精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