特朗普70分钟只字未提中国,美国对中国“战略沉默”?9月30日,美国战争部部长赫格赛斯召集美军高级将领,在弗吉尼亚州匡蒂科的海军陆战队基地举行集会。集会过程中,特朗普现身会议现场,发表了近70分钟的讲话,但整个演讲却没有提到中国,这意味着美国对华战略可能迎来根本性转变。 从演讲内容上看,特朗普主要强调了三个方面: 一是对美国军队内部进行了一系列的要求。 二是对美国军队的任务提出了新的要求。 三是明确讲军事实力是美国维护和平的重要底气和前提。 9月30日,弗吉尼亚州匡蒂科海军陆战队基地的一场军事集会,因特朗普70分钟演讲中对中国只字未提而引发关注。 这场打破十余年外交演讲惯例的“沉默”,恰似围棋中的“虚手”——看似未落子,实则暗藏更为复杂的战略计算。 自2010年“重返亚太”战略提出以来,中国在美国领导人外交安全演讲中几乎从未缺席。 奥巴马时期的“亚太再平衡”,特朗普首任期的“印太战略”,拜登政府的“极端竞争”,无不将中国定位为核心议题。 这种持续十余年的叙事惯性,使得此次演讲的“中国缺席”显得格外突兀。 值得玩味的是,特朗普此次演讲并非内容单薄——他详细阐述军队建设、任务要求和军力维护和平三大主题,却刻意避开了曾经高频出现的“中国挑战”。 这种选择性沉默,与美国战略界近期出现的“对华战略透支”反思浪潮形成微妙呼应。 有分析认为,美国可能正重新评估其全球力量投送的效率,正如1950年毛泽东对美军“战线过长”的判断,今日美国同样面临战略资源与战略目标之间的深刻矛盾。 首先,俄乌冲突与巴以危机的持续发酵,迫使美国不得不重新审视其战略优先次序。 欧洲与中东的紧急状况,客观上稀释了美国在印太地区的战略专注度。 数据显示,2023年美国海外驻军中,欧洲方向增幅显著,而太平洋司令部多次在国会听证会上抱怨资源分配不足。 这种现实困境可能促使美国进行阶段性战略收缩。 其次,美国内部的政治极化正在重塑其外交决策逻辑。 特朗普演讲中聚焦军队内部建设,强调“实力促和平”,实则是对国内选民的直接回应。 将有限的战略资源优先用于展示“即时成效”的领域,而非投入可能需数十年才能见分晓的大国博弈。 再者,中美关系的复杂性已超越简单化的“竞争”叙事。 从气候合作到禁毒协作,从经贸往来到人员交流,两国关系的现实图景远比“战略竞争”单一维度丰富。 这种复杂性可能促使美方采取更为审慎的表述方式,避免过度简化的二元对立进一步压缩政策空间。 特朗普的“战略沉默”,恰逢全球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革的历史节点。 金砖机制扩容、区域性货币结算兴起、全球南方国家自主性增强,这些结构性变化正在重塑国际秩序的基础。 在此背景下,单一霸权国家试图通过全面遏制来维持主导地位的策略,其成本效益比正在急剧恶化。 值得注意的是,中国在此期间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,成功斡旋沙特伊朗复交,深度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。 这些务实举措不仅增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信任,也在客观上提升了任何对华遏制战略的门槛。 正如经济学中的“机会成本”原理,美国将战略资源过度投入对华竞争,可能导致其在其他关键领域的影响力流失。 悬念:沉默是战略转向还是战术间歇? 这场演讲留下的最大悬念在于:这种“战略沉默”究竟是标志性的战略转向,还是暂时的战术间歇? 若为战略转向,则意味着美国可能承认“同时应对多个战略对手”的不可持续性,转而采取选择性接触策略。 这将从根本上改变2010年以来美国的安全战略框架,并对全球盟友体系产生连锁反应。 若仅为战术间歇,则可能是在为新一轮对华政策调整积蓄能量。 考虑到美国政治周期的特性,这种“沉默”或许只是大选年的特殊现象,待政治局势明朗后,对华政策可能以新的形式再度强化。 更值得思考的是,在全球治理危机叠加的当下,大国关系的演变是否正在突破传统理论框架? 当气候变化、公共卫生、能源安全等跨国挑战日益紧迫,零和博弈的思维模式是否还能适应新时代的需求? 这场70分钟的演讲,如同一面多棱镜,折射出美国战略界的迷茫与求索,也映照出国际秩序转型期的复杂图景。 下一步,是延续沉默,还是打破沉默?打破之后,又将以何种语言重新定义中美关系? 这个问题的答案,不仅关乎两个大国,更将深刻影响人类共同未来的走向。 读者朋友们,您认为这种“战略沉默”背后,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战略意图? 在全球化与碎片化并行的时代,大国竞争的未来形态将如何演变?欢迎分享您的独到见解。 (免责声明:本文基于公开权威信源深度分析,坚持客观立场,旨在促进理性讨论。原创首发内容仅供交流参考,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决策建议。信源、图片均来自网络,若存在争议、图片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作者,将予以删除。)
特朗普70分钟只字未提中国,美国对中国“战略沉默”?9月30日,美国战争部部长赫
薇薇呀
2025-10-02 11:07:22
0
阅读:4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