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宁愿共产党统治 也不要台湾被"台独"拿走!”,作为一个台湾的黑帮老大,陈启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然表示,自己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。 2007年10月4日,香港一间医院传来令人震惊的消息。 陈启礼,这个在台湾黑白两道都让人心生忌惮的名字,终于离世了。 他的去世引发了轩然大波,整个亚洲黑帮圈几乎都为之震动。柬埔寨、香港、台北,甚至远在日本和东南亚的许多人,都专程赶来送别这个人。灵堂上没有夸张的帮派标志,也没有显赫的头衔,只有一句简朴却深刻的挽联:“启节秉乎天……路断关河望竹林。”这简单的字句,仿佛道尽了陈启礼一生的风云与无奈。 为了维持秩序,台湾警方动用了九百名警力,封锁了周围的街道和通道。 但无论如何,谁也无法抑制住这个人曾经在江湖上的震慑力。 在他的葬礼上,亲朋好友、同道中人,以及无数社会名流都前来悼念,陈启礼的死,似乎不仅仅是一个黑帮人物的落幕,更像是一个时代的终结。 对于很多人来说,陈启礼不仅仅是“黑帮老大”的代名词,更是台湾近半个世纪风起云涌、动荡不安的历史缩影。 有人甚至说,陈启礼的一生,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挣扎与挣脱,正如他曾走过的无数险路,最终都没能逃脱命运的安排。 从小,父亲便告诫他,要永远记住自己的“根”。 这种教诲早已深深扎根于他心底,成为他立足江湖、应对困境的重要支撑。 年轻时,生活的艰难让他早早地学会了如何依靠自己的拳头和智慧来生存。最初加入帮派的动机并不复杂,只是为了找到一个能够保护自己的避风港。 那些年,帮派就像是街头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,是一群边缘少年通过联手应对社会压力的纽带。 随着时间的推移,凭借着出色的组织管理能力,他从街头混子逐渐变成了台湾“竹联帮”的领导人。 这个位置给了他更广阔的空间和资源,也使他成功将帮派的势力渗透进台湾社会的各个层面。可是,随着势力的壮大,陈启礼自然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注意。 在那个时期,政府时常借助黑帮势力处理一些“灰色地带”的事务,做些不便公开的工作。 1984年,台湾发生了震动社会的“江南案”。 在这个事件中,陈启礼接到了情报部门的命令,要求带领团队前往美国,执行一项“暗杀任务”。 目标是名为刘宜良的作家,因为他所著的《蒋经国传》触犯了蒋家的一些禁忌。任务完成得相当顺利,陈启礼将刘宜良成功除掉,但这一行为很快引发了美国政府的愤怒,强大的外交压力让台湾当局陷入困境。 为了避免自己受到牵连,国民党决定抛弃陈启礼,将他视作棋子牺牲。然而,陈启礼早有防备,他手头有一份与情报官员的对话录音,记录了这场政治操作的背后黑幕。这个录音的曝光,引发了巨大的政治风波,国民党当局被迫承认自己的罪行,这一事件最终让台湾社会产生了深远的政治影响。 那时,陈启礼的忠诚感彻底崩塌。 他被判无期徒刑,入狱服刑六年,直到1988年蒋经国去世后,才得以获得特赦。出狱后的他,经历了深刻的反思和转变。曾经为“党国”效力的他,如今公开表露自己的立场,甚至提出震撼人心的言论:“我宁愿共产党统治,也不要台湾被‘台独’拿走!” 这个转变不仅让外界震惊,也让许多台湾人重新审视他的立场。陈启礼把忠诚转移到了更为纯粹的“中华民族”上,他开始推动竹联帮参与更多的政治事务,运用帮派力量积极反对“台独”。他的这种态度,与岛内那些为了个人利益而勾结外部势力、分裂国家的政治人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即便是一个黑帮老大,他的爱国言辞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。 1996年,由于再次受到当局的打压,陈启礼选择了远赴柬埔寨。在那里,他开始从事商业活动,取得了非凡的成功,甚至获得了“荣誉爵位”。 2007年,陈启礼因癌症在香港去世。当他的遗体运回台湾时,整个岛屿为之震动。上万名来自黑白两道的人士前来送行,陈启礼的葬礼成为了岛内一场空前的盛大场面。 这场葬礼,不仅仅是对一个传奇人物的告别,更是对一个在动荡岁月中,坚守自己信念、为国家和民族付出的灵魂的致敬。 (参考资料:中国台湾网——台竹联帮:我宁愿共产党统治 也不要台湾被"台独"拿走2011年05月31日)
台湾国民党员都拒绝统一,何况台独的民进党?台湾省地方“立委”郑丽文发表言论,让大
【12评论】【5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