政策市助推慢牛:这次有何不同? 过去一年里,A股市场终于在政策组合拳的推动下走出了一波“慢牛”。从2024年“924史诗级的救市组合拳”落地,到今年4月国家队扩容加码救市,上证指数在争议中实现了四年来的重要突破——不仅打破了过去十年三次3700点魔咒,更开启了结构性修复的新阶段。 这次行情的背后,政策工具的应用确实更精准了。早期救市主要依赖汇金、证金等“金融国家队”直接入场托盘,资金流向集中于权重股,导致市场波动剧烈。例如去年政策刚出台时,大盘7天暴涨最大超20%,资金“抢政策”引发短期超买,随后出现快速的大幅回调。而今年以来,救市主体已扩展到国新、诚通等国资委旗下平台,资金开始定向流入被低估的国企改革标的,既缓解了市场对“只托指数”的质疑,又契合了央企市值管理导向。这种分层施救的策略,显然吸取了2015年“大水漫灌”的教训。 技术面上,这波1000点(假设起点在2800点附近)的涨幅更有战略意义。从月线级别观察,自2015年股Z后,大盘两次冲击3700点均以失败告终,分别形成2018年初和2020年底的周线级别双顶结构。此次通过国资系股票持续半年的阶梯式放量,最终以日均成交额稳定在万亿元以上的“堆量”形态突破关键阻力位。相较于历史“快牛”,当前市场呈现三大特征:一是外资与内资形成接力,陆股通资金波动率从过去的±10%收窄至±5%;二是行业轮动提速,从“煤飞色舞”到“硬科技”的切换周期从以往的3-6个月缩短至1-2个月;三是政策工具箱保持“开而不溢”,例如央行在5月通过逆回购动态调节市场流动性,避免杠杆资金再度失控。 但市场真正的考验或许还未到来。参考政策市的历史规律,政策效应通常在12-18个月后逐步衰减。当前市场动态市盈率已修复至近五年中枢水平,若后续缺乏企业盈利端的实质改善,指数可能面临平台整理压力。更需警惕的是,近期“国新系”增持的央企板块交易换手率已逼近2020年抱团行情的峰值,这类资金驱动的结构性机会能否转化为基本面支撑的长期逻辑,仍需三季报关键数据的验证。 这场“慢牛”本质上是政策预期与市场规律博弈的产物。短期看,政策组合拳确实激活了市场活力,打破了七年箱体震荡的技术困局;但长期而言,市场能否真正从“救市周期”切换到“内生增长周期”,或许才是决定A股命运的关键。当政策从“强心针”变为“稳定器”时,才可能迎来更健康的资本市场生态。
政策市助推慢牛:这次有何不同? 过去一年里,A股市场终于在政策组合拳的推动下走
袁绍八点
2025-10-02 21:46:30
0
阅读: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