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赴死之前,他回头望了望家乡” 请大家记住照片中的人,他叫——陈阿生。 当兵之前是一个走街串户的小货郎,淞沪会战前夕毅然决然报名参加了88军,半月后,在防守罗店外围的的小阵地中,陈阿生跟他的战友坚守了三天三夜,最后被日寇的坦克大炮突破阵地,战士们与日寇展开肉搏,全部壮烈牺牲。 一九三七年夏天,战争的阴云笼罩着上海,无数像陈阿生这样的普通人放下了手中的生计,扛起了枪杆子。他本是个走街串巷的小货郎,挑着担子卖些针头线脑、油盐酱醋,日子清贫却安稳。 可当战火逼近,这个脸上总带着笑的年轻人毫不犹豫地放下货担,报名参加了88军。谁能想到,半个月前还在为几分利跟人笑着周旋的他,会在阵地上咬着牙不后退半步? 他离家时对母亲说:“日军都快打到家门口了,上海要是丢了,咱们这村子迟早也得被占。我去当兵,守住了上海,您还能在家喝炒米水;守不住,咱们娘俩连安稳日子都没有。” 罗店战场被称为“血肉磨坊”,这里是日军从海上登陆后往上海市区推进的咽喉。 陈阿生和战友们守的外围阵地比主战场更凶险,没有坚固的碉堡,只有临时挖的散兵坑,连像样的掩体都凑不齐。 白天日军的飞机炸得泥土翻飞,晚上坦克的灯光像鬼火似的晃,阵地上的水早就喝光了,战士们就趴在弹坑里接雨水,饼子硬得能硌掉牙,嚼着嚼着就混进了血沫。 他们手里除了老旧的步枪和捆在一起的集束手榴弹,几乎没有能对抗坦克的家伙。每人只发了15发子弹,枪托都裂了缝。 整整三天三夜,阵地前的尸体堆得能挡住子弹,可没人退——退了,身后的上海就完了,家乡的那些娃娃、阿婆就完了。 陈阿生不是啥大人物,没读过多少书,或许连“家国”两个字都写得歪歪扭扭。可他清楚地知道,身后的家乡要是没了,再热闹的街、再暖的饭,都没了根。 所以当弹药打光时,他攥着卷了刃的刺刀冲上去的那一刻,比谁都坚定。最后那天清晨,日军的坦克轰隆隆地碾过来,炮火把阵地炸得翻了个底朝天。 他们从废墟里爬出来,枪托砸弯了就用刺刀,刺刀断了就用拳头、用牙,连石头都成了武器。 就在生命最后的时刻,陈阿生回头望了望家乡的方向。没人知道他具体想了什么——是巷口那棵老槐树,还是爹娘在门口盼他回家的模样? 或许是母亲在村口老槐树下缝补的身影,或许是他挑着货郎担时,街坊大婶塞给他的半块红薯。但那一眼里,肯定没有后悔。 他到死都没忘了,自己先是守护家乡的儿子,再是保家卫国的战士。牺牲时,他年仅二十五岁。 前阵子去当地的纪念馆,看到一个老奶奶指着陈阿生的照片哭,说“这娃当年还买过我的鸡蛋,说打完仗就回来接着当货郎”。原来有些故事,一直藏在普通人的记忆里,没被时光磨掉。 我们现在享受着和平生活,不能忘记这是无数像陈阿生这样的先烈用生命换来的。他们本可以过着平凡的生活,却选择了为国捐躯。 在淞沪会战里,像他这样的士兵还有成千上万,他们是农民、是学徒、是小贩,原本过着柴米油盐的日子,可当侵略者来的时候,他们放下了锄头、算盘和货郎担,拿起了枪,冲向了战场。 很多人连名字都没留下,只在史料里留下一句“某部战士若干,全部壮烈牺牲”。 记住陈阿生这个名字,记住所有为国牺牲的先烈们。 我们记着他们,不是要总活在过去的伤痛里,是要记得今天能晒着太阳聊天、能陪着家人吃饭,不是理所当然。是无数个“陈阿生”,把本该属于自己的日子,换成了我们的平安。 现在的孩子们在课堂上学“淞沪会战”,或许觉得那些数字、那些地名很遥远。 可要是告诉他们,当年有个跟他们爷爷差不多大的货郎,为了不让敌人进家乡,永远留在了罗店的阵地上,会不会更懂“牺牲”两个字的重量? 参考资料:赴死之前,他回头望了望家乡请大家记住照片中的人!——网易新闻
“赴死之前,他回头望了望家乡” 请大家记住照片中的人,他叫——陈阿生。 当兵之前
萝花芳草林
2025-10-03 17:04:28
0
阅读: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