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干啥他干啥,照搬中国往上爬!他就是非洲抄袭之王——卢旺达!要说这卢旺达啊,三十年前还是个躺在废墟里喘气的国家,1994年大屠杀,80万人没了,路上全是血,经济彻底崩盘,谁看了都摇头觉得“这地方没救了”。可现在呢?GDP年年涨,公路修得溜光水滑,城市干净得像新加坡,军队训练喊中文口令,连正步都踢得和解放军一模一样!你别笑,人家是真的一本正经在“抄作业”,还抄出了名堂。 卡加梅总统打2000年上台后,就认准了中国模式的可行性,前后7次访华取经,把平等互利的合作理念带了回去,这种学习不是表面功夫,而是实打实的全领域对接。 基建领域的变化最直观。曾经的卢旺达山路崎岖,农产品运不出山,外来物资进不去,经济自然活不起来。中国企业带着技术和资金进场后,情况彻底反转。现在卢旺达七成的国家公路都出自中国企业之手,沿基伍湖那条66公里的公路更是成了当地的“黄金通道”。这条路依山傍湖修建,把基伍湖周边的咖啡、茶叶产区和外界连了起来,之前农民得花几天时间运货,现在半天就能到市场,收入跟着翻了番,当地农户伊曼纽尔就靠着这条路盖了新房,直言这是“通往幸福生活的大道”。 除了公路,地标建筑也不断涌现,中国公司承建的基加利城市塔拔地而起,成了该国现代化的象征。能源方面更不含糊,中国承诺融资建设的尼亚巴龙戈二期水电站装机容量达43.5兆瓦,乡村里的小型水电站和输电网也在陆续铺开,全民通电的目标越来越近。这些基建项目不仅改变了卢旺达的面貌,施工期间还聘用了数百名当地工人,手把手传授技术,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。 基建铺开后,农业的文章也跟着做活了,中国的菌草技术成了当地的“致富法宝”。这种“以草代木”的技术解决了种蘑菇毁树林的难题,2006年引进卢旺达后,经过中国专家手把手教学,如今已经形成了完整产业链,覆盖了超过3万名从业人员。南方省的尼扬博・奥贝德两次赴华学技术,回来后开了两家工坊,自己致富的同时还带动周边农户就业。 辣椒产业的崛起更堪称跨洋合作的典范,卢旺达农场主图瓦希尔瓦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时,嗅到了中国市场的商机。后来湖南企业找上门来,搞起了“订单农业”,100公顷的辣椒示范园首个产季就向中国出口200吨干辣椒。这些辣椒运到中国后,有的变成了“魔辣哥”辣椒酱成了网购爆款,有的还走进了成都火锅底料厂。4个孩子的母亲杰奎琳就在辣椒农场打工,现在不仅能买齐生活用品,还能支付孩子的学费,这份稳定的收入让她笑开了花。 数字领域的追赶同样迅猛,卢旺达搞“智慧卢旺达”战略,直接找华为这样的中国科技企业深度合作。2017年双方签了ICT发展合作备忘录,华为帮着建区域数据中心、国家宽带,还为“基加利创新城”提供智慧城市解决方案。孔子学院在当地也很受欢迎,数以千计的卢旺达民众在这里学中文、了解中国文化,语言相通让合作更顺畅,驻华大使甚至亲自走进中国电商直播间带货,把本国特产推向中国市场。 医疗和教育的合作更是暖到了人心,中国援卢医疗队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当地,援建的马萨卡医院经过升级改造,已经成了拥有837张床位的大型诊疗中心。新冠疫情期间,两国守望相助的情谊更是加深了彼此的信任。教育上,杭州师范大学专门开了非洲跨境电商本科班,中国奖学金支持着卢旺达留学生来华深造,这些年轻人学成归国后,又成了技术传承的纽带。 2024年9月,中卢关系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,这份跨越半个世纪的友谊有了更坚实的基础。卢旺达的成功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,而是吃透了中国“务实发展”“民生为本”的核心逻辑。从公路到电站,从菌草到辣椒,从数字基建到人才培养,每一步都踩在了发展的关键节点上。 现在再看卢旺达,没人会再说它“没救了”,这个曾经躺在废墟里的国家,用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证明,把别人的成功经验与自身实际结合,就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崛起之路。这种有选择、有思考的“抄作业”,其实正是最聪明的发展智慧。
高志凯这一问哪是回怼?分明是给被西方洗脑的人“开了天眼”!那句“你可能还
【1评论】【1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