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77年上海“高考状元”袁钧瑛,公派留美拒不回国,可是她在美国深修40年后,却带着全部的积蓄回到了中国…… 2012 年袁钧瑛从哈佛带回的行李箱里,藏着本被美国同行称为 “禁书” 的笔记,封面是英文的《细胞死亡研究进展》,内页却写满中文批注,甚至夹着 1982 年上海生物研究所的信纸。 正是这本笔记,揭开了她留美 40 年拒不回国的真相:不是贪图国外平台,而是为了把最顶尖的科研 “带回来”。 时间回到 1989 年,哈佛医学院的实验台前,袁钧瑛刚完成 ced-3 基因的测序实验,就掏出这本笔记,用中文写下 “此基因或为凋亡关键,需验证哺乳动物同源蛋白”。 那时她刚登上《细胞》杂志,哈佛抛出终身教授橄榄枝,国内却在催她履行公派协议。她把笔记锁进抽屉,对外说 “需完成后续研究”,实则在笔记里偷偷规划; “1995 年前解析 ICE 酶功能,2000 年建立坏死机制模型,2010 年回国建平台”,这些中文计划,成了她留美期间的 “秘密地图”。 最让人动容的是 2003 年,她的团队发现 BID 蛋白在凋亡中的作用,论文发表当天,她在笔记里夹了张儿子的中文贺卡:“妈妈说要带中国的叔叔阿姨一起做研究”。 那时丈夫俞强已在上海筹建实验室,她每次探亲都把笔记带回去,让国内学者抄录关键数据。 有次美国实验室助理发现笔记里的中文,问她 “为什么不用英文记录”,她笑着说 “中文记思路更快”,却没说这些笔记未来要给中国团队当 “教材”。 2008 年,袁钧瑛做了个大胆决定:把实验室核心设备的图纸用中文标注,偷偷发给上海交大的青年学者。这些图纸后来帮国内团队复刻出价值百万的凋亡检测仪器,节省了三年研发时间。 有学者问她 “不怕技术泄露”,她翻出笔记里的话:“科研不是私产,中国需要自己的设备”。那时她已开始变卖波士顿的房产,把钱换成科研试剂,通过俞强的实验室无偿分发给国内院校。 2012 年回国后,袁钧瑛做的第一件事,就是把笔记里的 “规划” 变成现实。她用带回的积蓄设立 “归国科研基金”,资助 30 多名青年学者开展细胞死亡研究; 牵头与国内药企合作,将 necrostatin-1 抑制剂转化为临床药物,价格比进口药低三分之二,惠及偏远地区的脑缺血患者。 2021 年,她又推动建立 “基层医院科研帮扶计划”,带着团队去西部医院指导实验,把笔记里的基础研究方法教给当地医生。 如今 72 岁的袁钧瑛,实验室里仍放着那本中文笔记,旁边多了排新的中文科研手册,是她带领国内团队编写的《细胞死亡研究操作指南》。 她每天早上都会翻几页旧笔记,在新手册上补充最新发现;下午则和青年学者讨论实验,手机里存着基层医院发来的患者康复照片。 丈夫俞强说:“她现在每天只睡五个小时,却总说‘比在哈佛时更有劲儿’。” 去年,袁钧瑛的团队在《自然》发表最新成果,首次揭示新冠病毒与细胞坏死的关联机制,论文第一单位标注的是 “上海细胞死亡与疾病实验室”。 她在论文致谢里写道:“感谢那本写满中文的笔记,让我始终记得为什么出发。” 如今,那本旧笔记已被国家博物馆收藏,而她培养的青年学者,正带着新的中文手册,在全国各地建立细胞死亡研究分支。 从哈佛实验室的中文批注,到中国科研的遍地开花,袁钧瑛用 40 年证明:真正的科学家,从来都把祖国的需要,刻在每一页研究里。 信源:中华网——袁钧瑛:美国科学院院士的科研路
2025年高考,为啥大家反应冷淡得出奇?
【4评论】【3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