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,撕开了中国社会当下最大的遮羞布,振聋发聩!他说:“今日之中国

文人学社 2025-10-03 21:57:33

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,撕开了中国社会当下最大的遮羞布,振聋发聩!他说:“今日之中国纵欲汹汹,各种欲望,各食其能,各谋其力,如果一个民族的民风,伴随着重功利、轻道义,这个民族将内不能安,外不能立……”字字诛心,发人深省! 王德峰在著作《寻觅意义》中提及,部分商业场景中存在利用信息差虚构场景牟利的行为,还有生产经营中为压缩成本忽视社会责任的现象。 这些情况印证着他口中 “功利对道义的挤压”,也让 “内不能安” 的隐忧有了具体注脚。 但在这些现象之外,社会中坚守道义的力量从未缺席。 在小商品集散核心区域,大量商户主动践行退换货承诺,即便面临跨区域服务的额外成本,也始终以诚信为经营底线,相关投诉率长期保持低位。 这种对信誉的坚守,成为流通领域的重要支撑。 乡村发展进程中,道义的价值更加鲜活。 不少农业从业者坚持生态种植标准,即便面临产量与短期收益的压力,也始终拒绝违背原则的生产方式。 这种坚持逐步形成稳定的品质口碑,构建起可持续的发展模式,成为对 “重道义” 的生动诠释。 企业领域的责任担当同样亮眼。在产业链面临成本波动压力时,诸多企业拒绝降低品质标准,宁可承担短期损失,也要保障产品与服务质量。 这种选择积累的信誉资本,后续转化为长期合作机会与市场认可,印证了王德峰的观点:道义并非功利的对立面,反而能成为长远发展的根基。 年轻人对精神价值的追寻正在形成潮流。2025 年上半年,全国新增传统文化社团超 3000 个,高校中围绕经典研习、传统礼仪传承的自发活动遍地开花。 各类哲学交流活动场场爆满,年轻群体围绕 “义利之辨” 等话题展开深入讨论,在经典思想中寻找现实问题的答案。 王德峰在论坛中特别提到,他的担忧中藏着期待。 他发现越来越多年轻创业者将 “社会责任” 写入企业章程,部分新兴行业企业已开始将环境、社会价值指标纳入考核体系,而非单纯追求利润。 这种转变让他看到 “道义回归” 的可能,正如他在书中写的:“一个民族不能仅以货币立国,仁爱之心才是立国根基。” 社会层面的制度保障也在跟进。 2025 年 7 月,国家发改委发布 “企业信用评价体系”,将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纳入企业招投标考核;多地推出诚信激励机制,让坚守道义者获得实际收益。 这些举措正在构建 “道义有回报” 的社会环境,让功利与道义形成良性互动。 王德峰的讲话之所以引发强烈共鸣,在于它戳中了人们对精神家园的渴望。那些批评与反思,本质是对社会向好的期待。 从商业领域的诚信坚守到企业的责任担当,从年轻群体的文化追寻到制度的正向引导,无数细微的力量正在汇聚,让 “重道义” 的民风逐渐回归。 这种回归不是对功利的否定,而是让道义成为功利的底色,正如他所说,唯有如此,民族才能真正实现 “内安外立”。

0 阅读:0
文人学社

文人学社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