抗战胜利后,钱穆提醒蒋介石,中华民国的首都不能再设在南京了,应该在北京和西安之间作选择,不然非失败不可。 在抗战胜利的硝烟余烬中,一位老学者急书一文,直戳蒋介石痛处:南京这地方,再做首都准没好果子吃,得赶紧挑北京或西安,不然国民党这摊子事,非栽跟头不可。这话听着像预言,历史真就这么应验了? 抗日战争打到1945年8月,日本终于投降了,全国老百姓总算能喘口气。国民政府从重庆那山窝窝里挪出来,蒋介石一门心思要回南京定都。南京这地方,早年间明朝就选过,民国初孙中山也临时在那儿办公。为什么?那时候北方军阀闹腾,南方还算稳当,南京靠江靠海,交通方便,房子也没炸成废墟。1912年孙中山就定下南京为临时首都,参议院那边虽有争论,但还是过了。 可这决定从一开始就不是铁板一块。章太炎那时候就跳出来反对,写信给参议会,列了五条害处。第一,北京是老文化政治中心,搬走就等于扔了北方这块宝地。第二,蒙古那边势力盘根错节,撤了北京准乱套。第三,日本盯着东北呢,中枢南移,日军一准钻空子。第四,北方老百姓觉得被晾一边,心就散了。第五,花钱花力气重建南京,百姓怨声载道,谁支持?这些话听着有道理,可孙中山没听,南京还是定了。 抗战一打响,首都问题又冒头。1937年南京丢了,政府跑武汉,又跑重庆。重庆是山城,防空好,但长远看,国家中枢总不能老这么颠簸。学者们闲不住,挖历史老账。从秦汉唐的西安,到宋的开封,再到明的南京,中国政治中心老往南挪。挪着挪着,王朝寿命就短了。西安那十三朝古都,西北高地,控四方;北京虽东边儿,但文脉深厚。钱穆这些历史学家,翻书查资料,得出个结论:首都选址不是小事儿,关乎天时地利人和。南方暖和,容易让人懒散;西北风大,脑子清醒,资源往那儿聚,国家才有劲头往外冲。 欧洲那边儿不一样,从希腊罗马往北挪,文明就猛起来了。中国呢?南移多了,近代挨打就挨打在决策短视上。这道理钱穆讲得透,他从1942年起,就陆续写文章讨论建都。抗战快赢了,1945年9月,他憋不住,写出《战后新首都问题》,直奔蒋介石而去。文章里头说,国家中枢得逆着势走,上坡路才稳。江南太舒服,头脑一热就想享乐,忽略边疆。首都放南京,等于自断臂膀,得挑北京或西安。北京历史重,西安开拓性强,二选一准没错。不然,非失败不可。 蒋介石那时候正忙着接收日伪产业,收拾战后烂摊子。钱穆的文章他看了,但没当回事儿。为什么?南京对他来说,不光是地儿,还是权力根基。1927年他定都南京,本就为甩开武汉的汪精卫那帮人,抱紧江浙财阀大腿。迁西安?太远,鞭长莫及,嫡系部队调动不灵。北京虽好,但日本人刚占过,隐患大。蒋介石咬牙坚持,1946年5月5日,国民政府正式还都南京。表面上看,南京恢复了秩序,政府机关南迁,北京那边儿叫北平,成了陪衬。 钱穆的提醒不是空穴来风,他研究秦汉史,崇尚西北精神。西安是长安旧址,开发西北能拉动全国经济,聚拢人心。北京文脉足,但位置偏东,海陆威胁多。南京六朝古都,听着气派,可历史数据摆那儿:王朝南移,命短。国民党要是听了,早点往北或西挪,或许还能多撑会儿。 新中国成立前夕,1949年9月,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开会,选首都这事儿又上桌。候选地有十一处:哈尔滨、西安、延安、上海、成都、北平、开封、洛阳、重庆、广州、南京。毛泽东同志领着大家掂量:洛阳开封河南那块儿,经济落后,战火留疤;南京是旧政权窝,民心难拢;哈尔滨北边儿防线好,但太偏;西安西北要冲,前瞻性强,可北京没大破坏,历史影响力大,便于统筹全国。王稼祥和学者们分析数据,北京脱颖而出。9月27日,政协决议定北京为首都,五星红旗在那儿升起。 而定都北京,不光稳了新生政权,还拉动全国发展。西北开发照样抓,西安成重要城市,北京统筹大局。回看钱穆那番话,他提醒的道理,新中国接了棒。
抗战胜利后,钱穆提醒蒋介石,中华民国的首都不能再设在南京了,应该在北京和西安之间
寒星点墨海渺
2025-10-03 21:57:33
0
阅读: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