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去北京一家储能设备厂,震惊了。
生产线24小时不停转,工人三班倒,连吃饭都在生产线上解决。厂长跟我说,现在不是他们在找订单,是订单在追他们。
“电芯供不应求,真的供不应求。”厂长指着那些白色的储能电芯告诉我,一块电芯能存储1度电,现在这东西比黄金还抢手。
1.从“充电宝”到“印钞机”的华丽转身
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刚发布《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》,提出2027年储能装机要达到1.8亿千瓦。
什么概念?相当于180个百万千瓦的核电站。
这个数字让整个资本市场沸腾了。9月份多家储能企业股价创新高,有的涨幅超过30%。投资者都明白,这是个万亿级的大蛋糕。
2500亿投资,这还只是新增项目的投资额。
别以为这些钱是天上掉下来的。储能市场的爆发,背后有着深层逻辑。
以前大家对储能的理解很简单:就是个大号充电宝,白天太阳能发电时充电,晚上没太阳时放电。
现在完全不是这回事了。
新疆阿图什的储能项目经理张禄琦算了笔账:他们的储能站相当于80万块电芯一起工作,一次充电能存储80万度绿电。
但重点不在存电,而在赚钱的门道。
以前储能电站就是“拿固定工资”——把容量租给新能源厂站,收个租金就完事。
现在不一样了,储能电站可以“打多份工”:
容量租赁收益,就像是正常基本工资
参与中长期交易,就像是发了绩效奖金
现货交易收益,就像是拿到提成奖励
容量补偿,就像是领了津贴补助
2.供不应求背后的产业密码
走访几家头部电池企业,发现一个有趣现象:大家都在喊缺货,但没人愁销路。
北京海博思创的董事长张剑辉透露,今年二季度就已经满产满销了,订单也到明年年初。
之所以有这么多订单,主要有两方面原因。
一方面是海外需求爆发式增长。欧洲能源危机后,储能需求激增。而且美国还出了个《通胀削减法案》,也在大力补贴储能项目。
另一方面是技术升级带来的红利。电芯容量从314安时向500安时、600安时跨越,存储密度大幅提升,成本却在下降。
成本下降有多快?
远景储能总裁田庆军给出的数据让人吃惊:当前储能系统成本比三年前下降约80%,部分地区度电成本已经低于2毛钱。
储能火了,锂价会不会又疯涨?
天齐锂业的市场分析师说,三季度储能环节需求比二季度环比增长20%到30%以上。
但她并不担心锂价重回疯狂:“中长期锂价会向供需平衡回归,年底现货均价可能回落到6-7万元每吨。”
原因很简单:上游锂矿产能在释放,下游企业学会了多元化采购和库存管理,技术进步在持续推动成本下降。
3.19亿千瓦的增长空间
震撼的数字还在后头。
到2035年,中国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要达到36亿千瓦。也就是说,未来十年要新增装机约19亿千瓦。
什么概念?每年新增2-3亿千瓦,相当于每年建成200-300个百万千瓦级的电站。
新能源装机的需求量这么高,没有储能很难想象该怎么消纳,以及如何平衡负荷。
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陈海生算过一笔账:储能项目可以同时为A、B、C多方服务,拿几份酬劳,总收入增加了,投资回收期自然缩短。
投资人当然乐意投钱。
4.江苏样本:1000万千瓦的调峰神器
江苏今年迎峰度夏期间的数据让人印象深刻:
国家电网集中调用各类储能资源超1.4万次,总充放电量超25亿千瓦时,最大调峰能力超1000万千瓦。
相当于为江苏新增10座百万千瓦火电机组。
但这些储能电站的建设成本,远低于10座火电机组。而且没有污染,没有燃料成本,只要有电网就能发挥作用。
国网江苏电力调控中心的李杰说:“从长远看,将提振资本市场对储能项目的投资信心,拉动从电池制造、系统集成到电站运营的全产业链发展。”
结语:黄金时代刚刚开始
站在这个时间点看储能产业,有点像2010年看智能手机,或者2015年看新能源汽车。
技术成熟了,成本下来了,政策到位了,市场起来了。
需求驱动和技术进步双轮驱动,正好在供需两端达成契合点。用陈海生的话说,这是“天时地利人和”的完美组合。
2500亿投资只是开始。按照19亿千瓦的新增装机需求,未来十年储能市场的投资规模可能超过10万亿。
别以为这是画饼。那些24小时满负荷运转的生产线,那些排到明年的订单,那些创新高的股价,都在告诉我们一个事实:
储能产业的黄金时代,真的来了。
用户11xxx96
这厂里的工人一定很富有吧[呲牙笑]
博大沉雄
又他妈吹牛逼,还拿员工当人看吗?吃饭都在生产线上解决?车间环保吗?气味没有毒吗?车间空气清新吗?在生产线上吃饭长时间会得胃病的……[敲打]炒作而已[敲打][敲打]
电梯维修人
等我们的大水电站建好了储能需求也就基本没有了,储水就可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