快讯!快讯! 哈马斯回应特朗普“20点计划”,愿释人质、交管理权,却拒在以撤军前缴械,还称72小时移交人质不现实。特朗普下最后通牒,美东时间10月5日18时前接受协议,计划偏袒以色列,落实难,加沙和平仍迷茫。 美东时间10月5日18时,这个被特朗普划定的“最后期限”,像一把悬在加沙上空的利剑,让本就动荡的中东局势更添紧张。特朗普在“真实社交”平台的发文里,把自己的“20点计划”称作哈马斯的“最后一次机会”。 直言不接受就将遭遇“前所未有的地狱般的打击”,还敦促对方立即释放所有人质与遇难者遗体。可就在这份强硬通牒的压力下,哈马斯的回应却透着复杂的妥协与坚持,让这场和平谈判变成了各方利益的角力场。 哈马斯的态度其实已经释放了极大的和解诚意。为了让加沙的炮火停歇,让以色列全面撤出这片被蹂躏的土地,他们明确表示愿意按特朗普的提议,释放所有以色列人质,连遇难者的遗体也会移交,只是需要满足合理的交换条件。 在此基础上,他们甚至愿意立刻通过调解员开启谈判,把具体流程的细节摆到桌面上来谈。更令人意外的是,对于加沙的管理权,哈马斯也松了口,同意移交给一个独立的巴勒斯坦技术官僚机构。 至于计划里涉及加沙未来和巴勒斯坦人固有权利的其他问题,他们也承诺会在全民框架内参与讨论,承担起应有的责任。这份回应背后,是加沙民众早已不堪重负的苦难。 哈马斯政治局成员穆萨·阿布·马尔祖克3日晚接受采访时说得直白:当务之急是停止战争和杀戮,正是带着这份迫切,哈马斯才对“20点计划”给出了积极回应。 谁能想象,加沙地带早已被炮火炸得满目疮痍,医院里药品告急,孩子们躲在地下掩体里不敢露头,每一秒都可能遭遇灭顶之灾。在这样的绝境里,哈马斯的妥协不是示弱,而是想为这片土地争一丝喘息的机会。 可即便如此,他们也没有全盘退让,路透社援引的一位哈马斯高级官员的表态,道出了底线:以色列结束占领之前,绝不会解除武装。这何尝不是一种无奈?手里没有防身的武器,面对长期的占领和突袭,巴勒斯坦人又能靠什么保护自己? 更现实的问题是,特朗普口中“立即释放”的要求,根本经不起推敲。马尔祖克直接点破,72小时内移交活着的人质和遇难者遗体,不过是纸上谈兵,在当下的局势里完全不现实。 加沙的街道早已沦为废墟,通讯中断、交通瘫痪,人质被扣押在错综复杂的地道中,别说72小时,就算给更长时间,要在持续轰炸的环境下精准找到所有人并安全移交,难度也堪比登天。 特朗普连这样基本的现实都不顾,一味设定最后期限,更像是在表演强硬,而非真心推动和平。细究这份“20点计划”,处处透着偏袒以色列的霸道。 协议里把要求都对准了哈马斯:释放人质、交出管理权、解除武装,却对以色列的义务含糊其辞。加沙被打得千疮百孔,未来如何重建?资金从哪里来?这些关乎民众生计的关键问题,计划里只字未提。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,有消息指出过渡政府的实权其实要由美国说了算,这哪里是和平协议,分明是逼着对方投降的“霸王条款”。就像加沙居民易卜拉欣·贾乌德说的,美国和以色列都清楚这样的条件有多不现实,所谓的和平计划,更像是延续苦难的借口。 更讽刺的是,这份计划从一开始就透着暗箱操作的意味。哈马斯高级成员塔希尔·努努曾透露,制定计划时根本没人联系过他们,他们完全被排除在谈判之外。 后来哈马斯寻求修改部分条款,尤其希望以色列撤军能有明确的国际保证,美以却态度强硬,直言不接受“重大修改”,只肯在细节上做有限让步。这样的谈判姿态,哪里有半分平等可言? 简直是把“怜悯和施舍”写在了脸上,仿佛哈马斯接受协议是天大的恩赐,却忘了这场战争本就不是巴勒斯坦人挑起的。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态度更添变数,他早就放话,若哈马斯拒绝或暗中阻挠计划,以色列会独自“完成任务”。 这意味着一旦谈判破裂,加沙可能面临更猛烈的军事打击。而哈马斯虽然愿意谈判,但在撤军和武装问题上寸步不让,双方的核心分歧像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。 特朗普一边喊着和平口号,一边威胁动武,这种矛盾的做法,只会让局势更难把控。他到底是想当中东和平的“救世主”,还是想借这场谈判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?答案恐怕不言而喻。 说到底,靠威胁和偏袒换不来真正的和平。特朗普的“20点计划”若不放下霸权思维,不真正考虑巴勒斯坦人的合理诉求,就算哈马斯被迫接受,也只会埋下更大的冲突隐患。 以色列若始终抱着“以暴制暴”的心态,也永远得不到真正的安全。加沙的和平,需要的是平等对话,是对生命的尊重,是对双方核心利益的正视,而不是一纸充满霸权色彩的“最后通牒”。
没有哈马斯的加沙,民众才能安居乐业!2007年,哈马斯把法塔赫驱逐到约旦河
【6评论】【2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