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加坡联合早报10月4日报道:“美国驻港澳总领事伊珠丽上任后,与被称为‘反中乱港分子’的人士会面。中国外交部驻港公署特派员崔建春本周约见伊珠丽,要求她不要见不该见的人。美国国务院则回应称,美国外交官的职责是代表国家,在全球推进美国利益。” 这事说起来挺有意思。 两边这么一来一回,表面上客客气气,底下却是暗流涌动。 外交这事儿,自古以来就讲究个规矩。 什么是该见的,什么是不该见的,心里都得有个谱。 咱们普通人交朋友还得挑一挑呢,何况是国家之间的交往?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红线,踩过了界,关系就得紧张。 这就像去别人家做客,得守人家的规矩,不能进了门想干啥就干啥。 但问题就出在这个“不该见的人”上。谁来决定谁该见、谁不该见? 一方眼里的“不该见”,可能是另一方眼里的“必须见”。 这种认知差异,恰恰反映了国际关系中的深层次矛盾。 从美国那边看,他们玩这套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。 回想2018年,当时的美驻港总领事唐伟康没少见香港反对派人士,后来还闹出不少风波。 再往前看,2014年“占中”期间,外交官与反对派接触更是频繁。 说白了,这已经是美国外交的一贯套路——哪儿有争议就往哪儿凑,表面上是“关心民主”、“推进利益”,实际上是把别国当棋盘。 但美国人可能忘了,或者说是故意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:香港已经不是殖民时期的香港了。 1997年回归后,香港事务纯属中国内政,这是国际社会公认的。 你一个外国领事,在别人家里指手画脚,怎么说都不太合适吧? 说起来,外交官这个身份挺特殊的。 他们既是国家代表,又是情报收集者,还是关系搭建者。 正因如此,他们的每一个举动都会被放在放大镜下解读。 见什么人,说什么话,在什么场合见,传递什么信号——这些都是精心设计的。 我记得有位退休外交官曾经说过:“优秀的外交官知道什么时候该露面,什么时候该隐身;知道什么话该说,什么话不该说;最重要的是,知道谁能见,谁不能见。” 这话说得在理。外交不是搞间谍活动,不能哪壶不开提哪壶。 美国国务院说他们在“推进美国利益”,这话没错,任何一个国家的外交官都是为了本国利益服务的。 但问题在于,推进利益也得讲究个方法方式。 如果一国的“利益推进”是建立在损害他国主权基础上的,那这种利益推进能持久吗? 能真正有利于两国关系吗? 国际关系史上有个很有趣的现象:那些最擅长干预他国内政的国家,往往也是在国际上树敌最多的国家。 短期看可能得了些便宜,长远看却是失了人心。 国际政治说到底还是讲个“理”字,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,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。 再看看香港的实际情况。 回归这些年来,香港经历过风浪,但在法治和秩序框架下,社会逐渐回归理性。 绝大多数香港市民渴望的是安定和发展,而不是无休止的政治纷争。 这时候外国势力跑来插一脚,到底是真的为香港好,还是别有用心? 说到底,国与国之间的相处,最重要的是相互尊重。 这个道理简单得像句大白话,但做起来却难得很。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和文化,都有自己的发展道路,强求一致既不现实,也不合理。 中国有句老话: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” 想象一下,如果中国驻美领事整天去见美国那些极端分子,美国政府会作何感想? 恐怕早就闹翻天了。将心比心,在国际交往中太重要了。 未来中美在香港的这类外交摩擦恐怕还会继续。 但关键是,双方得有个底线思维,知道哪些线不能跨,哪些事不能做。否则,小事可能酿成大祸。 话说到这儿,我倒是有个疑问想抛给大家:在全球化的今天,各国交往越来越密切,外交官的职责边界到底在哪里? 他们代表国家利益的天经地义,与尊重他国主权的国际准则,这两者之间的那条线,究竟该怎么划? 这条看不见的线,会不会成为未来国际关系中最难解的一道题? (免责声明:本文基于公开权威信源深度分析,坚持客观立场,旨在促进理性讨论。原创首发内容仅供交流参考,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决策建议。信源、图片均来自网络,若存在争议、图片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作者,将予以删除。)
新加坡联合早报10月4日报道:“美国驻港澳总领事伊珠丽上任后,与被称为‘反中乱港
薇薇呀
2025-10-04 09:07:36
0
阅读: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