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是天安门原来的样子,事实证明,梁思成和林徽因是有远见的人,可惜,在郭沫若的一再

墨香染时光 2025-10-04 11:50:54

这是天安门原来的样子,事实证明,梁思成和林徽因是有远见的人,可惜,在郭沫若的一再建议下,最终在上世纪五十年代,还是拆除了大部分城门…… 信源:林徽因为“北京古城墙”与郭沫若吵翻天,拒绝服药却仍未保住这些“凝固的艺术”——茶录传承茶文化事业部 站在现在的永定门城楼下,看着崭新的青砖、规整的飞檐,你可能会以为这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。 但很少有人知道,这其实是2004年才复建的“新古董”——真正从明清就立在这儿的永定门,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就被推土机推平了。 为啥好好的千年城墙,上世纪五十年代说拆就拆?难道当时就没人觉得可惜吗? 这事儿得从1949年说起,那会儿新中国刚成立,北京要当首都,大家一门心思要让这座老城“改头换面”,摆脱过去的旧模样。 土路要修宽,旧屋要翻新,连绕着北京走了几百年的古城墙,也被摆到了“拆不拆”的台面上。 当时有两拨人吵得特别凶。一拨是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,这俩人可不是光会读书的知识分子,从1937年起就带着相机、尺子跑遍全国,拍了2000多件老建筑,比谁都清楚北京城墙的分量。 他们说这城墙是四朝古都的“骨架”,每块砖上都有故事——有明朝永乐年的烧痕,有清朝康熙时的补缝,还有抗战留下的弹坑,拆了就再也没了。 梁思成还熬了好几个月做了个方案:把新的行政中心建在西郊,老城区的城墙、胡同全留住,甚至想把城墙改成“环城公园”,上面能散步,下面能通车,既不耽误发展,又能保住古迹。 这个方案现在听着特别先进,但那会儿没几个人买账。 另一拨人觉得这城墙就是“累赘”,其中郭沫若的声音最响。 按说他懂考古、懂文化,不该这么想,但他觉得城墙早没了用——古代是用来挡敌人的,现在有飞机大炮,留着白占地方;而且城墙又破又旧,满是弹坑,跟首都的新脸面不搭;更实际的是,拆下来的砖石能盖房子、修马路,省下来的钱还能建工厂,让老百姓早点住上新房、走宽路。 不光是他,当时好多人都觉得“吃饭穿衣”比“看老墙”实在。 新中国刚成立,北京人口一下多了不少,老城墙圈着城里,路窄得错不开车,老百姓上班、买菜都得绕远路。 再加上苏联专家也说,要建现代化城市,就得把这些“封建遗留”清掉,这话说到了不少人心里。 1953年,拆墙的事儿定了。先是拆牌楼,再动城墙,机器一轰隆,那些立了几百年的城楼就成了瓦砾。 林徽因那时候得了重病,肺病缠得她连喘气都费劲,可一听说拆墙,硬是撑着从床上起来,让人扶着去跟当时的负责人讲道理。 她红着眼圈说“你们今天拆的是真古董,将来后悔了,只能盖假的”,可没人当回事。 最让人可惜的是西直门。1969年为了修地铁,西直门箭楼被拆,工人居然在里面发现了完整的元代和义门瓮城——这可是沉睡了几百年的宝贝啊! 考古的人赶紧拍照、绘图,想保住它,可最后还是跟着西直门一起没了。 后来有人说,这就像把爷爷的爷爷传下来的镯子,刚发现是真的,就被当场砸了。 现在再回头看,当时拆墙的人也不是故意要毁文物。那时候国家穷,大家都想快点过上好日子,“实用”比“文化”更迫切。 就像有个干部跟梁思成说的:“您的方案好是好,但太理想了,新区建设要花多少钱?我们等不起。” 可遗憾的是,拆了城墙也没彻底解决问题。后来北京的交通还是堵,二环修得再宽,也找不回当初城墙那种“把家圈起来”的踏实感。 而跟北京比,西安保住了城墙,现在成了游客必去的打卡地,大家在城墙上骑自行车、看夜景,才明白梁思成当年的远见——原来古迹和发展真的能不冲突。 现在北京也开始重视老东西了,胡同不让随便拆了,中轴线还在申遗,可再怎么补,也补不回那道消失的城墙。 就像复建的永定门,砖是新的,木是新的,可少了几百年风吹日晒的痕迹,少了老百姓在墙根下纳凉、下棋的烟火气,终究少了点灵魂。 这事儿给我们提了个醒:发展不一定非要“破旧”,那些老建筑不是绊脚石,而是城市的根。 当年拆墙的遗憾,不该再变成今天的遗憾——毕竟,真古董拆了就没了,再新的复制品,也装不下千年的故事。

0 阅读:35

猜你喜欢

墨香染时光

墨香染时光

阳光明媚 我也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