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62年,曾国藩施展毒计,除掉了死对头两江总督何桂清,何桂清死前,这才发现低估了这个“曾剃头”。[紫薇别走] 何桂清中进士时,整个京城都在谈论这位“神童”,道光二十一年,他以一甲第二名的成绩高中榜眼,成为当时最年轻的进士之一,他坐上了浙江巡抚的位置,咸丰八年又升任两江总督,加封太子少保,按照清朝官制,两江总督管辖江苏、安徽、江西三省,是仅次于直隶总督的封疆重臣。 咸丰五年冬天,曾国藩的湘军在江西连战连败,军饷告急,他派心腹幕僚郭嵩焘带着公文前往浙江,希望何桂清能拨付一些军饷,郭嵩焘在杭州等了整整二十天,何桂清连面都不见,只让师爷回了一句:“库银紧张,无款可拨。” 太平军石达开部在江西猛攻湘军,战事吃紧时,何桂清又抢先上奏,称曾国藩“调度失当,贻误战机”,咸丰帝看到奏折大怒,连发三道谕旨斥责曾国藩。 真正让两人反目成仇的,是咸丰十年杭州城破一事,太平军李秀全部用“围点打援”的战术猛攻杭州,浙江巡抚罗遵殿连续发出十二道加急文书向何桂清求援,信中写道:“城中粮尽,兵无斗志,若不速援,城必破矣。” 罗遵殿是湘军系统胡林翼的老部下,胡林翼听闻此事后当场吐血,他给曾国藩写信说:“何桂清卖友求荣,罗某死不瞑目,此仇不报,湘军何以立足?” 太平军李秀成部回师攻打常州,守军只有几千人,而太平军兵力超过五万,常州知府恳求何桂清亲自坐镇指挥,何桂清却带着家眷和二十箱财物连夜出逃。 何桂清逃到苏州城下时,江苏巡抚徐有壬紧闭城门,在城楼上喊话:“大人弃城而逃,本官不敢纳,”何桂清只好灰溜溜地逃往上海,躲进了洋人的租界,他花重金租下一栋三层洋房,每天出入都有洋人保镖护卫,以为朝廷拿他没办法。 他没有急着对何桂清下手,而是冷静地布了一个局,咸丰十一年,太平军围攻杭州,何桂清的心腹王有龄被困城中,连发八道求援文书,曾国藩手握重兵,却一兵不发。 王有龄死后曾国藩上奏推荐左宗棠接任浙江巡抚,紧接着他又让自己的得意门生李鸿章取代何桂清的另一个心腹薛焕,出任江苏巡抚,短短一年时间,何桂清在江南的势力被连根拔起。 何桂清到了北京,立刻动用多年积攒的人脉关系自救,他花了十万两银子打点朝中大臣,连恭亲王府的管家都收了他五千两,慈禧太后身边的太监安德海也拿了何家的好处,在太后面前说情:“何某虽有罪,但曾办过漕运,也算有功。” 朝廷下旨将何桂清斩立决,行刑当天,何桂清在囚车上看到围观的百姓,突然大声喊道:“我何桂清一生聪明,却栽在曾剃头手上!” 何桂清死后,他的幕僚在遗物中发现了一本日记,最后一页写着:“曾国藩此人,表面木讷,实则心机深沉,我当年小看了他,如今悔之晚矣。” 这场持续十年的恩怨,表面上是同门相争,实际上折射出晚清官场的生存法则,何桂清擅长钻营,却把聪明用在了错误的地方,他以为凭借才华和关系就能在官场呼风唤雨,却忘了最基本的守土之责,曾国藩看似笨拙,但他明白一个道理:官场上真正能站稳脚跟的,从来不是那些投机取巧的人,而是那些扛得起责任的人。 网友热评: “乱世就得用重典,曾公做得对!” 在太平天国运动导致南方半壁江山动荡的背景下,何桂清作为封疆大吏弃城逃跑,影响极其恶劣。 “说到底,还是官场斗争的牺牲品!” “不能简单用好坏评价,是时代的选择。” 不知道你更倾向于哪种看法?如果让你穿越回当时,你认为在那种复杂的情况下,怎么做才能既守住城池,又能在官场中保全自己呢? 评论区分享你的高见,一起聊聊! 信源:百度百科“何桂清”词条
1862年,曾国藩施展毒计,除掉了死对头两江总督何桂清,何桂清死前,这才发现低估
星辰点点照亮夜里
2025-10-04 15:46:06
0
阅读:40
吴凡
怎么不讲他枪杀跪求他留下的常州士绅,然后又躲在上海租界花钱打点企图逃避国法。曾国藩即便有私心,可参他的哪一条错了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