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王涛在接受采访时说,我们不认可马龙的世界第一,他的世界第一是打公开赛得来的,他没有世界冠军,他比不了王皓,王皓拿了很多世界冠军。 信源:中国江苏网——马龙:输球不输意志 最近刷到不少讨论王楚钦的帖子,有人说他25岁就拿世界第一,混双打得风生水起,是国乒未来的顶梁柱;也有人不服气,说“没拿过三大赛单打冠军,这世界第一到底有多少含金量?” 其实这种争议,11年前早就上演过一次——主角是当时24岁的马龙,而提出质疑的,是前奥运冠军、时任国乒教练的王涛。 这事儿不是我瞎编,2012年《中国体育报》和《乒乓世界》都报道过王涛的采访,他当时说得特别直接:“马龙这世界第一,是靠打公开赛攒积分来的,没拿过世锦赛、世界杯这些硬冠军,比不了王皓。” 可能有人要问,公开赛赢得多,积分高当上世界第一,难道不算本事吗? 这里得先搞懂乒乓球圈的“潜规则”——公开赛和三大赛,压根不是一个量级的。 公开赛就像咱们上学时的月考,一年好几场,考得好说明基础扎实、状态稳,但对手未必每次都拿出“拼命的劲儿”;可三大赛不一样,奥运会4年一次,世乒赛2年一次,世界杯一年就一回,相当于高考,全世界最能打的选手都凑一块儿,比的不光是技术,还有扛不扛得住压力、能不能在关键球上狠下心。 2012年的马龙就是这么个情况:公开赛拿了不少冠军,积分一路冲到世界第一,可三大赛单打冠军的荣誉簿上,连个标点符号都没有。 那会儿国乒选奥运单打选手,有个不成文的规矩——没拿过三大赛单打冠军,哪怕排名再高,也很难拿到名额。 后来伦敦奥运会名单一出来,果然没马龙的单打份,只给了他一个团体赛名额,单打让给了已经有世乒赛冠军的张继科,还有拿过世界杯冠军的王皓。 王涛的质疑,其实不是否定马龙的技术,而是点出了国乒的核心标准:能在大赛里扛住压力拿冠军,才叫真本事。 就像老师不会只看你月考分数,最终还是要看高考成绩一样,乒乓球界认的,从来都是“硬仗里拼出来的荣誉”。 有意思的是,马龙没把这质疑当打击,反而当成了动力。2012年底的世界杯,他一路闯到决赛,最后赢了王皓,拿到了自己第一个三大赛单打冠军。 这一下就像捅破了窗户纸,之后的马龙跟开了挂似的——2015年拿世乒赛冠军,2016年里约奥运会夺冠,后来又拿了2017、2019年世乒赛,2020年东京奥运会冠军,成了乒乓球史上第一个“双圈大满贯”,也就是两次把奥运会、世乒赛、世界杯的冠军都拿了个遍。 现在再没人提当年的质疑了,那些沉甸甸的大赛奖杯,早把他“世界第一”的地位焊得死死的。 再看现在的王楚钦,处境跟当年的马龙有点像:24岁当上世界第一,混双拿过世乒赛冠军,双打、团体赛也能扛事,可三大赛单打冠军还是空白。 但不一样的是,现在的舆论环境变了——11年前王涛能公开说马龙“不行”,现在没人敢这么直接点评王楚钦了。 不是现在的选手没短板,而是“饭圈文化”渗进了体育圈。全红婵跳个水能被网友拿放大镜比来比去,吴艳妮跨个栏还要被扒私生活;运动员赢了球就被捧成“神”,输了球就被骂“没本事”,连教练说句实话,都可能被粉丝冲到官微底下刷屏。 以前聊球聊的是技术、是战术,现在聊球得先看粉丝脸色,生怕哪句话没说对就被追着骂,哪还有当年王涛那种“有话直说”的氛围? 其实不管是11年前的马龙,还是现在的王楚钦,乒乓球界的硬道理从来没变过:世界排名能证明你的稳定,可真正让你站得住脚的,还是大赛里拼出来的冠军。 马龙用11年的时间,从“被质疑的世界第一”变成“乒坛GOAT”,靠的不是积分,是每次大赛里咬着牙扛下来的硬仗。 对王楚钦来说,现在的争议未必是坏事,就像当年马龙遇到的质疑一样,说不定能变成他往前冲的劲儿。 毕竟体育精神从来不是“靠排名说话”,而是“在最关键的赛场,证明自己能行”。至于那些吵来吵去的声音,等真拿了三大赛冠军,自然就没了——就像当年的马龙那样。
2012年王涛在接受采访时说,我们不认可马龙的世界第一,他的世界第一是打公开赛得
墨香染时光
2025-10-04 16:20:12
0
阅读:83
凯歌
关键是还不敢早退,否则说你没有家国荣誉,饭圈你,你也得忍[狗头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