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一年的朝鲜半岛,天寒地冻,炮火连天。那时候没人会想到,像胡乾秀这样的高级指挥员,居然会倒在一枚炸弹下。可事实就是这么残酷。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,光师级以上牺牲的高级将领,就有十位。 他们不是死在指挥室里,更不是死在后方,而是直接在最前线,跟战士们一样,顶着美军的飞机、炸弹、细菌武器,硬生生打出了一个尊严。 你可能听说过长津湖,但你未必知道,胡乾秀就是在那场被称为“冰与火之战”的战役里牺牲的。 他是20军58师的参谋长,打仗打得极猛,但指挥所设得太靠前,被美军飞机给锁定了。 炸弹炸下来的时候,他来不及逃,躲在地窖里也没用。 那一炸,把他的腿炸断了,血流到结冰,谁都救不了他。 可问题来了,胡乾秀牺牲才不到半个月,另一位叫薛剑强的参谋长也倒下了。 他是116师的参谋长,31岁,江苏人。 打的是釜谷里战斗,正带着人往前线跑,突然炮弹落下来,一块弹片直接扎进太阳穴,连话都没来得及说一句就当场牺牲。 那座山,朝鲜人为了纪念他,专门改名叫“剑强岭”。 再往后,前线越来越激烈,敌人的炮火和空袭几乎没停过。 35师副师长蔡启荣,就是在第五次战役中被炮弹直接掀翻。 他那年才32岁,从13岁参军,干了一辈子仗,结果没死在抗日、没死在解放战争,却死在朝鲜前线。 讲到这你肯定以为,炮弹和炸弹是他们最大的敌人。其实没那么简单。 王珩,炮兵第八师的师长,经验老道,炮打得极准,是前线的“神炮手”。 但他不是被炸死的,是在整训期间病倒的。急性病加伤寒,扛了几天,人就没了。 可炸弹的威胁还没结束。 1951年10月,39军副军长吴国璋在平壤附近参加完会议,坐吉普车回军部,路上被美军飞机盯上了。 车被炸,他当场牺牲,是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最年轻的副军级干部——才32岁。 他随身带着一张写满公款使用明细的纸条,分文不差,账目清清楚楚。 转过年,到了1952年5月,涟川新寺洞前线,40军118师师长罗春生和参谋长汤景仲正在检查工事,突然又是一阵空袭,两人当场牺牲。 炸得人都认不出来了。那天,罗春生才36岁,汤景仲也不过35岁。 李湘的死,更让人揪心。他是67军的军长,是牺牲的最高级指挥官。 他不是死于战斗,而是死于感染。 美军搞细菌战,他腿上生了个疖子,破了,细菌进了血,再到脑子,短短八天,人就没了。 38岁,正是指挥打仗最出活儿的时候,就这么没了。 说到这你可能觉得,战争快结束了,牺牲也该少了。 可其实越到后面,美军越疯狂。 1953年3月,23军副军长饶惠谭在铁原前线睡觉时,指挥所被敌机轰炸,连夜炸了几轮,一点时间都不给反应,人直接被埋在废墟中,连抢救的机会都没有。 再过不到一个月,50军副军长、代军长蔡正国也没能撑到停战。 他在朝鲜龟城郡青龙里的军部,同样被敌机锁定,空袭时被弹片击中,送医途中牺牲。 离停战协定签署只剩三个月。毛主席听到这个消息后,叹了口气,说“又折我一员骁将”。 有人说,高级将领应该躲在后方,坐指挥所里打电话指挥就行了。 可在那个年代,这些人没有一个是躲在后方的。 他们都在前线,跟战士们一样吃冻土豆、喝雪水、睡地窖。打着打着,可能就断了腿、中了弹、病倒在雪地里,再也没回来。 你以为他们死得多?其实志愿军在朝鲜牺牲的高级将领远不止这十个。 还有政委、后勤干部、飞行员…… 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:全在战场上,死得干脆,死得值得。 他们不是为了个人荣誉死的,也不是为了军功章死的。 是在为国家争口气,为后代争一个不用跪着的未来。 今天你坐在暖气房里刷手机、吃外卖、看战争电影,可能永远也体会不到,在朝鲜的雪地里,一个志愿军将领是怎么一步步走向死亡的。 可你记住一句话:他们死的时候,连个像样的棺材都没有,但他们用命,把国门封得死死的。 他们的牺牲,换来了一个和平时代。这十个人的名字,应该被永远记住。
参与铁原阻击战的三位铁血师长,都是谁?他们又是什么军衔?“1985年8月15日
【1评论】【5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