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美国刮起反印度的浪潮?原因其实很简单:现在不止是美国,加拿大澳大利亚等都在反印度。印度人蛮厉害的,在各行业印度人混的风生水起,而且变成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。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,感谢您的支持! 要理解反印度的浪潮,得从几年前说起。那时候,中国的制造业和科技实力突飞猛进,美国压力山大,几乎所有产业链都绕不开中国。 为了不被彻底甩开,美国和欧美想找一个能对冲中国的国家,最好是人口多、成本低、还能接住外资。 印度成了首选,理由很简单:人口红利摆在那儿,英语是官方语言之一,和西方沟通没障碍,而且在IT、工程、医学这些方向,每年都有大量毕业生。 于是,西方国家主动打开政策大门,大量发放工作签证和技术移民名额,把印度人当成了优先对象。 在企业层面,跨国巨头们也跟着行动。比如波音这样的制造业公司,印度员工从最初的一两千人,直接膨胀到几万人。西方的算盘打得很清楚:让印度承接制造业,补上自己的人力缺口,顺便还能和中国抗衡。 事情发展到这几年,问题逐渐显露出来。印度人确实涌入了各大企业,可数量远大于质量。很多岗位靠的是“批量招人”,而不是严格筛选。结果是,效率和产品标准没有跟上预期。 以波音为例,事故频发,公众开始怀疑和印度员工比例过高有关。更重要的是,印度员工一旦进入管理层,就习惯性地大规模引入同胞,导致公司内部快速“印度化”。看起来是互相帮衬,但在别人眼里,就是机会被“垄断”。 这种“抱团”模式,不止在制造业,在硅谷科技公司也很明显。很多人发现,简历投过去石沉大海,但只要是印度圈子里的,内推和机会接二连三。这种现象一旦放大,很容易引发不满和排斥。 社会情绪很快被点燃,本地员工觉得自己机会被抢走,其他移民群体也有同样的焦虑。于是,反印度的标签开始在舆论里被放大,不再是个别行业的抱怨,而是演变成社会层面的抵制。 表面看,反印度浪潮是因为“抱团”和“质量问题”,但更深层的原因,其实是社会结构和经济环境。 这几年,全球经济并不好,欧美国家失业率上升,资源分配紧张。社会的“蛋糕”本来就不大,而印度裔移民又快速崛起,占据了不少机会,这自然踩中了本地人和其他移民的敏感点。 经济好的时候,大家还能容忍;经济一旦紧张,这种矛盾就会被无限放大。 再加上文化差异。印度裔社区普遍凝聚力很强,家庭观念浓厚,生活习惯和欧美社会有差距。在公共场合的行为方式、饮食习惯,甚至社区运作方式上,都容易引发摩擦。虽然这些差异并不是根本问题,但在焦虑环境下,会被放大成额外的不满。 政策和外交关系,也给这股浪潮添了一把火。比如加拿大和印度因为安全、移民问题起冲突,澳大利亚收紧工签和永居审批,美国内部对高技能移民的身份问题讨论激烈。这些外部摩擦,进一步刺激了舆论,把印度裔推到风口浪尖。 除了现实和社会层面的矛盾,西方国家也在重新审视对印度的定位。 一开始,他们把印度当成“替代中国”的棋子,寄希望能接过制造业的接力棒。但几年过去,发现印度不仅没能接住,反而拖累了某些产业。更麻烦的是,印度裔群体的上升势头太快,如果真让他们全面掌控关键行业,未来可能会演变成新的竞争对手。 这就让美国和欧美社会陷入矛盾:既要依赖印度的人才和劳动力,又担心把“潜在威胁”亲手扶上去。长此以往,反印度浪潮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。 美国和欧美的反印度浪潮,并不是突然冒出来的情绪,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。前期过度扶持,期待印度成为“中国替代”,但现实发展不如预期;企业内部“抱团”和质量问题,引发了社会不满;经济下行和资源焦虑,让矛盾进一步放大;再加上外交摩擦和政策收紧,印度裔自然成了舆论的“靶子”。 归根结底,这是全球化与本地保护主义的矛盾。欧美国家的社会结构本来就依赖移民维持活力,经济环境好的时候,多元共存还能维持平衡;可一旦环境恶化,移民群体就容易被推到风口浪尖。
看到印度人在澳大利亚抗议,要求获得永久居留权。本来想乐呵乐呵一下,哪知印度人却已
【160评论】【77点赞】
promisz
都有印度裔的首相和外长了,还在乎一个印度裔总统?印度裔的总统候选人和印度裔的副总统夫人,一步之遥而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