战斗机被雷达锁定之后,可以甩掉导弹的追击吗?事实上,一旦被雷达锁定,不管是歼20,还是其他任何战斗机,基本上都难以逃脱导弹的追击。 现在的导弹早不是单线程工作了,要么是主动雷达制导,弹头上自带小雷达,发射后不用载机管,自己就能追着目标跑。 更让人绝望的是 “双模制导” 这种狠角色,简直就是给导弹上了双保险。就说俄罗斯的 R-77M,这玩意儿肚子里装着两套追踪系统,一套是雷达制导,另一套是红外制导。 雷达制导就是靠电磁波抓目标,可战斗机都有电子战系统,能释放干扰信号骗雷达,可红外制导不管这个,它专门盯着战斗机发动机喷口的热信号,就像蚊子盯着亮灯的房间,不管你怎么晃悠,只要发动机还在转,那点热气就躲不开。 乌克兰战场上那架被击落的 F-16 就是活生生的例子,那可是北约援助的宝贝疙瘩,装着最先进的 AN/ALQ-211 电子战吊舱,按说能干扰不少雷达制导导弹,可遇上 R-77M 照样歇菜。 2025 年 4 月 12 号那天,这架 F-16 想低空突防扔炸弹,结果被俄军苏 - 35S 的雷达盯上,一枚 R-77M 打过去,F-16 的电子战系统确实干扰了雷达制导模式,可导弹立马切换到红外制导,盯着发动机喷口就冲上去了,战机当场解体,飞行员连跳伞的机会都没有。 你说这怎么防?相当于一个人同时被两个猎人盯上,一个用望远镜看,一个用热成像仪瞄,就算躲过一个,另一个也能把你逮住。 有人可能会说,战斗机飞得快、能拐弯,不能靠机动躲开吗?这话放在几十年前还行,现在根本不顶用,因为导弹的 “身手” 比战斗机灵活太多了。 咱们得说点实在数据,普通人能承受的最大加速度大概是 1 个 G,战斗机飞行员经过特殊训练,最多能扛 9 个 G,这已经是极限了,相当于自己体重的 9 倍压在身上,上次俄军苏 - 34 飞行员躲导弹时,拉到 9 个 G,呼吸都跟哮喘似的,嗓子里全是低吼,那是真拼了命。 可导弹呢?随便拿一款主流空空导弹出来,过载都能甩战斗机几条街。以色列的德比导弹过载能到 50G,美国的 AIM-260 和欧洲的流星导弹都是 40G,就算是俄罗斯 R-77M 这种中距弹,过载也能到 30G 以上。 这意味着什么?战斗机拐一个小弯需要 10 秒,导弹眨个眼就能拐过去,而且速度还比战斗机快得多。战斗机的最大速度一般在 2-3 马赫,可导弹随便就能跑到 4 马赫以上,俄罗斯的 R-37M 甚至能到 6 马赫,一秒钟就飞 2 公里多,比战斗机快了一倍还不止。你想想,一个跑得又快、拐得又急的东西追你,你怎么可能躲开? 还有个关键概念叫 “不可逃逸区”,这玩意儿才是真正的死亡线。简单说,就是导弹在这个距离内,不管战斗机怎么折腾,导弹都有足够的动力和机动性追上你,一旦进入这个区域,基本上就可以准备跳伞了。不同导弹的不可逃逸区不一样,但都足够吓人。 咱们的霹雳 - 15 针对预警机这种慢目标,不可逃逸区能到 100 公里,欧洲的流星导弹对战斗机的不可逃逸区有 80 公里,就算是美国的 AIM-120D,虽然射程不如前两者,不可逃逸区也有 30 公里。 这是什么概念?相当于在 30 公里范围内,导弹就是绝对的主宰,战斗机的任何机动都是徒劳。上次乌克兰那架 F-16,就是进入了 R-77M 的 50 公里不可逃逸区,才被一击命中的,不管飞行员怎么操作,导弹都像贴了膏药似的甩不掉。 可能有人见过俄军苏 - 34 躲过 3 枚爱国者导弹的新闻,觉得这不是能躲开吗?但我得跟你说清楚,这事儿纯属特例中的特例,根本不具备普遍性。 那是在 100 多公里外就被地面雷达发现了导弹发射,有足够的反应时间,要是在几十公里内被锁定,根本来不及反应。 还有一个原因是,苏 - 34 是专门练超低空突防的,飞行员是顶尖高手,还得有地面引导员全程指挥,一会儿让右转,一会儿让降高度,降到 300 米利用地球曲率躲雷达,全程拉满 9 个 G 过载,最后飞行员都虚脱了,嗓子里全是嘶吼,那是拿命换回来的。 说到底,现代战争早就不是单一武器的对抗了,是体系的对抗。导弹后面有预警机、地面雷达网、数据链支持,能提前发现目标、精准引导导弹,而战斗机往往是单打独斗,就算有支援,也跟不上导弹的反应速度。导弹就像带着导航的精准炮弹,一旦锁定目标,就只有一个结局 —— 命中。 所以说,别再相信电影里那些战斗机甩导弹的情节了,那都是演出来的。现实中,只要雷达屏幕上出现 “锁定” 的提示音,飞行员心里就该清楚,逃生的机会微乎其微。 不管是歼 20 还是 F-16,在现代导弹面前都一样,被锁定了基本就逃不掉,这不是悲观,这是被无数数据和实战验证过的事实。
🐼有人说这次阅兵中我们的轰炸机轰6N不够惊艳,没有看到我们期待已久的轰20
【10评论】【18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