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太阳]1948年,与我党有血海深仇的国民党特务头子康泽在襄阳被捕,远在西柏坡的毛主席知道这个喜讯后,却第一时间向华野作出批示:康泽不能杀! 襄樊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,1948年夏天,随着解放军的攻势不断推进,襄阳和樊城逐渐被围困,康泽接过防务时,完全没有实战经验,却偏偏想用极端的手段来“稳住局面”。 他下令化学迫击炮部队发射黄磷弹,把北门和南门周围的民居付之一炬,只为了清理射界,这种做法不仅让百姓痛苦不堪,还彻底摧毁了他与地方社会的最后一点联系。 在这样的背景下,中原野战军逐步推进,刘伯承、邓小平明确告知部队,一定要活捉康泽,哪怕战斗再激烈,也不能将其击毙。 王近山更是强调:“不捉到康泽,胜利不算完整,”这其实不是简单的军令,而是带有深远政治意图的安排,康泽的身份特殊,他曾是复兴社、三青团的骨干,是国民党压迫青年的象征。 如果他能被活捉,将是一次极具象征意义的胜利,可以极大鼓舞曾被压迫的青年群体,也能在舆论层面削弱国民党的宣传。 西柏坡的中央收到捷报后,毛泽东第一时间就给出批示:“康泽不能杀,”这不仅是对前线的要求,更是中央政治智慧的体现。 杀掉康泽,他的罪行虽得报应,但作用有限,留下他,则意味着在国际、在国内都能展现出共产党区别于国民党的胸怀与理性。 毛泽东在1956年还公开解释过,不杀战犯,不是他们无罪,而是杀掉只会增加对立,留给他们一条生路,反而能起到更大政治效果。 由此看来,康泽的命运,已经不只是个人的选择,而是整个时代棋局上的一颗子。 要理解康泽在襄阳的尴尬局面,得从他早年的经历说起,他并非出身名门,而是靠着黄埔三期起家,年轻时便因聪明伶俐被蒋介石赏识,还被送到苏联深造。 可他在莫斯科干过一件事,让人对他的性格有了深刻印象,他利用傅学文的信任,诱使她把要刺杀蒋介石的想法写下来,再转交给蒋,凭着这一次告密,他顺利成为蒋介石的心腹,从此一路平步青云。 回国后,他参与筹建复兴社,这个组织后来成为国民党最核心的特务机关之一,他本人更因冷酷无情,被冠以“僵尸”之名。 康泽在复兴社、三青团的地位举足轻重,甚至还模仿德国党卫军成立了别动总队,喊出口号“生的进来,死的出去”。 这种组织模式带有浓厚的法西斯色彩,本质上就是蒋介石巩固独裁的工具,康泽靠着狠辣与忠心,一度成了国民党中央常委,权力扶摇直上。 但仕途的曲线并非一直上扬,他在三青团内部与蒋经国争权失败,逐渐失去蒋介石的宠信。 1944年被派往欧美考察,表面是重任,实则是边缘化,蒋经国崛起后,康泽的地位被一步步蚕食,他只能在绥靖区司令的位置上苟延。 民间对他的评价更是严厉,当时甚至有人给他寄来讽刺对联:“屠兄屠弟手段何其残忍;丢母丢妻心术硬是毒辣,”横批是“屠夫世家”,这种评价反映出他在社会眼中的形象早已跌入谷底。 从黄埔出身的得意门生,到三青团内的边缘人物,再到襄阳孤城的守将,康泽的经历像是一部权力起落的缩影,他一生忠于蒋介石,却在党内斗争和历史洪流中被逐渐抛弃。 康泽在襄阳被俘之后,并没有马上放下昔日的傲慢,他被押到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时,常常自诩中央常委的身份,还对其他战犯讲所谓“民族气节”。 在他眼里,低头认罪是一种耻辱,他仍幻想能保持所谓“硬骨头”的姿态,但现实并没有给他留任何体面。 在功德林的日常中,他与其他战犯发生了不少摩擦,一次吃饭时,他为了多捞些肉沫,被少将邱行湘当场呵斥,还被强行把碗倒回锅里,最后只好排到队尾重新盛。 这在他的心里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羞辱,他骂邱行湘“比共产党还厉害”,结果招来其他战犯集体批评。,曾经不可一世的特务头子,在这种场面下彻底丢光了面子。 随着时间推移,他开始意识到环境已经完全不同,共产党不仅没有处死他,还在他心脏病发作时将他送去医院治疗,医护人员细心照顾,没有丝毫歧视。 这样的反差,让他逐渐动摇。后来在一次参观活动中,他亲眼看到新中国的工厂与城市建设,和旧社会的腐败形成了鲜明对比,再加上邵力子来访,他想起自己当年出卖邵夫人的往事,内心羞愧不已。 从此之后,康泽的态度逐渐转变,他开始写下大批交代材料,涉及复兴社、三青团的内部运作,这些材料堆积如山,被称为“功德林里的材料库”。 在不断的反思中,他才慢慢放下昔日的傲慢,开始面对自己的过往。 (信息来源:文汇网--他的被俘令中央兴奋不已,周恩来亲笔起草贺电,中央军委指示“加镣铐押送”,却为何最终获得特赦?)
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后,去樊哙家里拜访,樊哙依然行跪拜礼恭迎恭送,自称臣下,说:“大
【12评论】【11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