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邦何时动了杀韩信的念头?应该是垓下之战,韩信十面埋伏,围杀项羽,他没有任何表情,项羽自刎后,韩信都没有一丝喜悦,仿佛理应如此,这一点让刘邦很震惊,也感到害怕。 韩信确实有“国士无双”的才干,为刘邦打下了大半壁江山。他,以“明修栈道,暗度陈仓”之策还定三秦;于井陉口“背水一战”,大破赵军;在潍水之战“囊沙断流”,击败龙且二十万楚军,尽显军事奇才之能。 可以说,没有韩信,刘邦很难在楚汉相争中笑到最后。但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。当韩信平定齐国后,他没有立刻发兵援助正被项羽围困在荥阳、焦头烂额的刘邦,反而派人去请求立自己为“假齐王”。 刘邦此时怒不可遏,暴跳如雷,大骂韩信不来驰援,却妄图称王。然经张良、陈平提点,为顾全大局,他强压怒火,顺水推舟,封韩信为名副其实的齐王。 这件事,无疑在刘邦心里刻下了一道深深的裂痕。他看到了韩信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可能表现出的冷静甚至冷酷,这与垓下之战后那份异常的平静,内在逻辑如出一辙,都让刘邦觉得韩信的心思难以揣摩和控制。 真正让刘邦感到恐惧的,或许还不是韩信的军事才能,而是他那份仿佛一切尽在掌握的从容,以及他在权力格局中展现出的某种“不可预测性”。 刘邦自己出身市井,深谙人性,他明白一个能在巨大胜利面前不动声色、在君王危难时冷静讨价还价的人,其内心所图必然不小,或者说,其行为模式已超出了刘邦所能理解和信任的范畴。 当时项羽曾派武涉游说韩信反汉,韩信麾下的谋士蒯彻更是极力劝说他“三分天下,鼎足而居”,但韩信因感念刘邦的“解衣衣我,推食食我”而拒绝了。 然而,拒绝是一回事,拥有足以颠覆天下的实力和选择权又是另一回事。蒯彻的话刘邦后来想必是知道了,这足以让他后怕不已:一旦韩信改变主意,天下将鹿死谁手,犹未可知。这种潜在的、巨大的不确定性,对于任何一个开国帝王而言,都是绝对无法容忍的。 所以,刘邦对韩信动手,并非单纯的嫉贤妒能,更核心的是出于巩固皇权、消除任何潜在威胁的政治需要。 汉朝建立后,刘邦逐步削夺韩信的兵权,先将其从齐王徙为楚王,后又以有人告发其谋反为由,将其擒回洛阳,贬为淮阴侯,实则软禁于京城。 这个过程,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强大异姓诸侯王之间矛盾的必然爆发。韩信最终的结局是悲剧性的,公元前196年,他被吕后和萧何设计,诱杀于长乐宫钟室,并夷三族。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,当年极力举荐韩信的萧何,最终也参与谋划了杀害他的行动,这正是“成也萧何,败也萧何”。 回过头看,韩信的悲剧,在于他是一位军事上的天才,却未必是政治上的高手。他精通兵法,能指挥千军万马,却可能低估了帝王心术的复杂与冷酷。 他或许认为自己的不喜形于色是名将该有的沉稳,却不知这在多疑的君主眼中,可能被解读为深不可测的威胁。 刘邦对韩信态度的转变,从倚重到猜忌,再到最终痛下杀手,是一个逐步演变、多方因素促成的过程,而垓下之战那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,很可能就是一切的开端,是点燃刘邦内心深处那根警惕导火索的火星。 素材来源:韩信胯下之辱有兵法 2023-02-02 09:53·读者报
有一次,刘邦想要宠幸一个女人,看到女人姿色平平,他一下子就没了想法。就在刘邦转身
【1评论】【5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