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飞行员发现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怪象,每次中国战机伴飞,既不是歼16、也不是歼2

康安说历史 2025-10-06 16:46:33

美国飞行员发现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怪象,每次中国战机伴飞,既不是歼16、也不是歼20、更不是歼35,总是用歼11伴飞或拦截他们! 他们根本不懂,这正是咱空军会用兵,日常拦飞机,拼的不是谁更先进,而是谁能天天飞、在天上熬得住,歼11偏偏把这两样做到了头。 先说说 “熬得住” 这点,歼 11 的续航能力简直是为远海巡逻量身定做的。作为重型战斗机,它的作战半径能轻松达到 1500 公里,滞空时间超过 4 小时,从海南或福建的基地起飞,不用空中加油就能把整个南海逛个来回。 要知道美军常来的 P-8A 反潜机、RC-135 侦察机,动不动就在南海上空盘旋六七个小时,要是换了轻型战机,半道就得喊加油机来救场,效率差得不是一点半点。 更关键的是歼 11 的数量基数,整个系列算下来超过 500 架,活跃在一线的就有 200 架左右,这意味着东南沿海的机场随时都能调出飞机接力,今天你盯 P-8,明天我拦 RC-135,轮班倒着来也不愁没人顶岗。 再看 “天天飞” 的底气,全靠成本和维护这两本账撑着。歼 11 的飞行成本只有歼 16 的三分之一,跟歼 20 比更是零头都不到。 歼 20 那隐身涂层金贵得很,每平米成本能抵得上普通战机的机身材料,每次飞行后都得进恒温机库检修,涂层磨损一次就得修半个月,要是天天拿来跟美军侦察机 “贴脸聊天”,光是维护费就得把后勤部门愁坏了。 反观歼 11,换装国产 WS-10 发动机后,维修师傅闭着眼都能拆装,平均修复时间也就 2 小时,出动率能达到 65%,100 架里随时有 65 架能升空,这出勤率在战机里绝对算 “卷王” 级别。空军可不傻,能用经济舱的成本完成头等舱的任务,何必非要烧钱摆阔气。 实战案例更能说明问题,2014 年 8 月那回,美军 P-8A 在海南岛附近晃悠,歼 11 直接以 90 度倾角从它鼻尖飞过,最近时只有 6 米距离,美军官员事后形容 “像法拉利绕着笨重校车转圈”,这话算是说到点子上了。 2023 年更热闹,2 月里歼 11 挂着四枚空空导弹,跟 RC-135 贴了一个多小时,150 米的距离足够让对方看清机翼下的武器;5 月又在南海追着 RC-135 横切航线,50 米内的压迫感直接逼得对方转向。 到了 10 月,连夜间拦截 B-52 轰炸机都敢上,距离近到不足 3 米,把美军印太司令部吓得直呼 “危险”。五角大楼的报告里写得明白,2022 到 2025 年这几年,一年上百次拦截任务里,歼 11 的出场率占了六成以上,70% 的高风险拦截都是它干的。 这可不是说歼 11 有多先进,而是它刚好踩中了日常拦截的需求点。美军那些侦察机速度慢、体型大,根本用不着歼 20 的超音速巡航和隐身能力,用五代机去干这活儿,好比让 F-22 去赶苍蝇,有劲使不上还浪费资源。 歼 16 虽然多用途,但航电系统复杂,维护难度比歼 11 高,出动率反倒低了 5 个百分点,重载时阻力增加,续航也不如歼 11 利落。 歼 11 就不一样了,继承了苏 - 27 的经典气动布局,低速机动性超强,贴脸飞行时稳得很,数字化升级后的航电系统探测距离能到 200 公里,挂着霹雳 - 12、霹雳 - 15 导弹,威慑力完全够用。 更妙的是歼 11 的 “隐蔽价值”,把先进机型藏着掖着才是高招。歼 20 要是天天出来晃悠,雷达信号特征很容易被美军捕捉,隐身优势就泄了底。不如让歼 11 这个 “老熟人” 顶在前面,既能完成监视驱离任务,又能给对手保留点 “神秘感”。 2023 年 2 月拦截 WC-135 那次,歼 11 就是靠低速机动压迫对手,没费一弹一卒就让对方掉头,这种 “不战而屈人之兵” 的效果,比出动歼 20 更划算。 飞行员的熟练度也是加分项,歼 11 服役二十多年,飞它的都是老手,一套拦截流程行云流水,任务成功率高达 98%。不像新机型还得磨合,歼 11 的座舱操作早就刻进了飞行员的肌肉记忆里,升空后不用分心适应设备,全神贯注跟美军玩 “空中心理战” 就行。 2025 年上半年有回拦截 E-3 预警机,歼 11 飞行员干脆在对方航线前方慢速飞行,用尾流干扰对方航向,既专业又解气,这都是常年飞出来的经验。 说到底,空军用歼 11 当 “拦截主力”,是把每一分钱都花在了刀刃上。有 500 架的庞大基数打底,有 1500 公里的续航兜底,还有低成本高出动率的优势撑腰,歼 11 自然成了日常伴飞的最佳选择。 美军只看到歼 11 频繁出现,却没看懂这背后的用兵逻辑 ——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,日常站岗有劳模顶着,先进战机留着对付真刀真枪的硬仗,这才是会过日子的强军之道。

0 阅读:346

猜你喜欢

康安说历史

康安说历史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