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1年,一位老妇人请汉奸侄子吃饭,突然压低声音问道:“侄儿,能不能给我弄3

文史小将 2025-10-07 00:30:07

1941年,一位老妇人请汉奸侄子吃饭,突然压低声音问道:“侄儿,能不能给我弄 300 发子弹?” 谁知,汉奸侄子手里的酒杯 “当啷” 撞在桌沿,脸 “唰” 地就白了:“你要子弹干啥?”“给游击队。”老妇人夹菜的手没停,语气平得像说买斤白菜,“啪!”侄子猛地拍响桌子,噌地蹦起来厉声吼:“你不想活了?”[微风] 当时日本侵略者已经控制了东北大部分地区,甚至将势力扩展到山东沿海。 马宗英是日照一个普通农家的妇女,平日里勤勤恳恳,但她看不惯日本军队在家乡所为的暴行,心中愤怒难平。 于是,她下定决心,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八路军,为抗日做些贡献。 马宗英之所以令人佩服,首先在于她能把“卖馒头”的身份发挥到极致。 一个每天在村里街头巷尾推着馒头车的普通农村妇女,平常人根本不会多看她一眼,而正是这种平凡掩护了她的特殊身份,成为最理想的“隐形通行证”。 从1939年开始,她的小馒头店悄无声息地变成了滨海军区的一个秘密情报点,而她本人则是代号“马大娘”的秘密情报员。 每天,她推着装满热馒头的小车,穿梭在敌伪据点之间,送馒头成了她的日常工作。随着时间推移,她与驻守的伪军慢慢熟络起来。 但在递送馒头的同时,她的眼睛和耳朵从未放松。 伪军的布防位置、巡逻路线、人员调动情况,她都不动声色地记在心里。 每一次看似平凡的买卖,实际上都是一次细致入微的情报收集。 1941年,游击队急需子弹,上级给了马宗英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——弄到300发子弹。 她很快想到了一个办法:找伪军中队长的侄子王云蓬帮忙。 一次吃饭时,她突然开口提出要子弹,王云蓬当场愣住,吓得满脸通红。 马宗英却镇定自若,语气中带着直击人心的力量:“游击队保的是咱自己的乡亲,这子弹也是救咱自己命的。” 说着,她从身上拿出自己多年攒下的银元,一叠叠放在桌上。最终,凭借亲情和钱,她真的从敌人的军火库里弄到了子弹。 真正困难的是运输环节。 她用油纸把子弹包得严严实实,藏在馒头屉最底层。 一次过关时,八名伪军围上来要检查,她心中一紧,但脸上依旧镇定,顺手掏出一张和王云蓬的合影。 伪军一看,这可是中队长的婶婶,当场就不再为难,松开手放她过去。马宗英的馒头屉里,不只是子弹,更承载着她临危不乱的胆识和智慧。 她的勇气不仅体现在送军火上。 后来,情报站长邢洛川被抓,她当街冲上去抱住人就哭,死活声称自己只是做小买卖的亲属,凭借“队长婶婶”的身份硬是把人“要”了回来,又用一辆粪车安全送出了城。 战争结束后,这位女英雄悄悄退回了普通农妇的生活,那些惊心动魄的经历,她藏在心里几十年。 直到90年代,她的功绩才被正式解密,并被授予“山东红嫂”的荣誉称号。 这份迟到的认可,也正说明了她当年所做的一切,完全是出于纯粹的信念与无畏的勇气。 后来有人问九十多岁的她,当年怕不怕。老人家乐了:“怕啥?我是给咱中国人争命!” 参考信源:《山东抗战口述史·胶东卷》(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)

0 阅读:246
文史小将

文史小将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