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4年,周总理邀请卓别林品尝北京烤鸭,卓别林吃完之后,面露难色:“中国烤鸭果然名不虚传,只是有个缺点......” 话说1954年那会儿,世界格局正乱着呢,冷战打得火热,美国那边麦卡锡主义闹得鸡飞狗跳,好多文化人被整得东躲西藏。中国这边,新中国刚成立没几年,周恩来作为总理,正忙着外交大事。那年4月到7月,日内瓦会议开了两个多月,主要谈朝鲜停战后续和印度支那问题。中国代表团团长就是周恩来,他带着团队在瑞士日内瓦奔波,争取国家利益。就在这节骨眼上,周恩来还抽时间办了场私人晚宴,客人是查理·卓别林,这位英国出生的美国电影大咖。两人一个搞政治,一个拍电影,本来八竿子打不着,可偏偏因为和平理念凑一块儿了。这事儿搁现在听来挺有意思的,搁当时可是中西交流的一大亮点。 先说说卓别林吧。这老头儿生于1889年伦敦一个穷苦艺人家庭,从小就混迹舞台,八岁就上台唱歌跳舞挣饭钱。1914年他去美国发展,很快就火了,靠着默片里的小流浪汉角色成了全球偶像。那角色戴破帽、拄手杖、走路晃晃悠悠,戳中多少人心窝子。他拍的片子不光逗乐,还总带点社会批判味儿,比如《大独裁者》直接怼法西斯,《摩登时代》戳资本主义工厂的荒唐。卓别林这人,表面风趣,骨子里反战反压迫,1930年代就拿了苏联的国际和平奖。结果呢,美国政府看他不顺眼,1952年以所谓道德败坏和共产主义嫌疑为由,干脆不让他回国。他只好带着老婆孩子跑路,先去英国转悠,转悠转悠就定居瑞士科罗尼小镇。那时候他55岁,正值事业低谷,日子过得挺落魄的,好莱坞圈子也对他避之不及。 周恩来呢,1898年生在江苏淮安,早年留学日本和法国,1921年入党,一辈子投身革命。长征、抗日、解放战争,他都冲在前头。1949年后当上总理,外交部长也兼着,脑子活、手腕稳。日内瓦会议上,他代表中国谈朝鲜问题,推动停战协议落实,还在印度支那议题上协调各方,避免冲突升级。那会议氛围紧张,美苏英法中各方博弈,周恩来每天开会到深夜,还得应付记者。听说卓别林在瑞士后,他主动发电报邀请人家来聊聊。为什么呢?因为卓别林的电影周恩来看过,也欣赏他那股子反战劲头。两人志同道合,都想世界太平点。这邀请一发,卓别林夫妇乐坏了,赶紧回信说一定盛装赴约。7月18日晚,花山别墅里就摆开了这桌饭局。 宴会上,周恩来特意准备了中国菜,北京烤鸭和茅台酒是主角。烤鸭这玩意儿,北京全聚德那套传统工艺,鸭子用果木烤,皮脆肉嫩,卷饼夹葱酱吃,香得让人上头。茅台呢,酱香型白酒,度数高,入口绵柔。卓别林一到,就先尝了茅台,他平时不怎么喝酒,但这回夸张了,说这酒才配得上真汉子。周恩来笑眯眯地陪着,两人从电影聊到国际形势,足足谈了七个小时。烤鸭上桌时,卓别林有点儿小纠结。他解释说,自己塑造的流浪汉夏洛克走路姿势,是从鸭子身上学来的灵感,所以对鸭子有感情,不太吃鸭肉。这话一出,现场气氛有点儿尴尬,但卓别林很快就转折,说中国烤鸭不一样,得尝尝。他真吃了,还连连称赞,脆皮鲜肉,风味独特,吃得干干净净。饭后周恩来问他这顿饭咋样,卓别林挠挠头,叹口气说,烤鸭名不虚传,就是缺点太明显了——没吃够啊!周恩来一听,立马让厨师打包两只整鸭,外加烧饼和酱料,还顺带送了瓶茅台。卓别林夫妇走时,乐呵呵地抱着盒子,临别还跟周恩来要了张合影,上面签了字留言。
1954年,周总理邀请卓别林品尝北京烤鸭,卓别林吃完之后,面露难色:“中国烤鸭果
落叶随风呀
2025-10-07 03:03:49
0
阅读:5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