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9美元还是80美元? 澳矿今天得挑一个。 昨晚11点,中国矿产集团一纸通知

易云的世界 2025-10-07 09:46:34

109美元还是80美元? 澳矿今天得挑一个。 昨晚11点,中国矿产集团一纸通知:9月30号后,必和必拓的美元矿,一船不要。 109美元与80美元的价差背后,是定价权争夺的白热化。中国当前推行人民币计价模式,报价比美元低27%,这并非单纯让利,而是系统化重构全球资源货币体系的关键步骤。必和必拓若接受人民币结算,短期损失30亿美元营收,但能保住中国市场28%的份额。 更深远的是结算机制创新,人民币计价绕开SWIFT系统,采用CIPS跨境支付,交易时间从3天缩至10小时。这种效率提升,使中国钢厂获得3%的隐性成本优势。 必和必拓背后是奥库斯(AUKUS)安全框架的支撑,澳大利亚通过《关键矿产安全法》,授权在紧急状态下征用私营矿场;英国提供海上保险担保,应对中国可能的航运制裁;美国则承诺在失去中国市场后,由国防部采购过剩矿产用于战略储备。 中国矿产集团同步宣布三项替代方案:启动塞拉利昂唐克里里铁矿增产计划,该矿距中国海军吉布提保障基地仅800公里;扩大中俄北极航道矿产运输,由红星造船厂新建的6艘破冰型散货船承担;加速蒙古国奥尤陶勒盖铜矿铁路建设,该线路直接接入中国战略铁路网。 这些布局均蕴含安全考量,西非航线可由护航编队保护,北极航线避开马六甲困局,陆路通道不受制海权制约。这种"海陆空"立体供应链,实则是战时物资通道的预演。 中国对资源安全的执着,源于两次历史教训:1993年"银河号事件"暴露海上生命线脆弱性;2010年稀土禁运反制日本,虽短期见效但促使全球寻找替代来源。当前行动,是要在危机前建立不可逆转的供应链优势。 更深刻的教训来自苏联,冷战时期,苏联依靠资源出口换取硬通货,但油价暴跌成为解体的催化剂。中国此举,正是避免将经济命脉系于单一资源出口。 中国借机推动"资源命运共同体":向印尼提供120亿美元贷款升级镍矿冶炼厂,换取每年30万吨高品位镍供应;与巴西淡水河谷签订技术共享协议,联合开发赤铁矿直接还原技术;甚至与阿富汗临时政府接触,洽谈艾娜克铜矿重启。 这种南南合作,既稀释对澳依赖,又构建去西方化的资源网络。特别是中非矿产合作,使中国获得钴矿全球定价权,这对电池军工复合体至关重要。 中国生态环境部突然提升进口铁矿环保标准,要求氧化硫含量低于0.01%,必和必拓产品超标3倍。这种技术壁垒,看似环保举措,实则为制裁披上合法外衣。 澳大利亚试图向WTO申诉,但中国援引《巴黎协定》国家自主贡献条款,主张有权制定更严标准。这种用气候议题反制贸易争端的策略,展现规则制定权的重要性。 白宫发言人表示"关切",但拒绝评论;美国钢铁协会要求政府补贴国内矿山;而五角大楼悄悄启动战略矿产回收计划,从退役舰船中提取稀有金属。这种分层反应,暴露美国在资源问题上的两难:既想遏制中国,又怕伤及自身军工基础。 最尴尬的是军工巨头洛克希德·马丁,其F-35生产线依赖中国稀土,若支持澳方强硬立场,可能遭报复性断供。这种相互依赖,使美国难以全力支持盟友。 2010年稀土禁运的经验正在升级。当时中国控制全球97%稀土供应,但过度使用此武器促使各国重建供应链。此次铁矿行动更精巧:不禁运但改变规则,不断供但调整渠道,既保持压力又避免硬脱钩。 这种成熟策略,源于对资源武器局限性的清醒认知。资源牌只能是组合拳中的一招,而非王牌。 国内矿山的战备动员 中国同步启动"矿山振兴计划":鞍山铁矿深部开采获国债支持,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技术突破,甚至重启西藏玉龙铜矿二期工程。这些项目经济性虽差,但战略价值巨大。 更关键的是战略储备制度,国家物资储备局新增3000万吨铁矿储备指标,相当于3个月进口量。这种"以储代产"思路,平抑短期波动,支撑长期博弈。 中国人民银行在矿产交易中试点数字人民币,其智能合约功能可自动执行"到港付款",避免信用证纠纷;交易记录不可篡改特性,防止西方长臂管辖。这种金融基础设施创新,比价格战更具颠覆性。 特别是对伊朗铁矿、委内瑞拉石油的结算,数字人民币提供绕过制裁的合法通道。这种技术赋能,使资源博弈获得新维度。 中国对澳矿产禁令,表面是价格博弈,实则是新时代资源战争的标准制定权争夺。当109美元与80美元的价差背后,牵扯着军工材料供应、金融结算霸权、海上通道安全等复杂因素时,这场看似商业的较量已演变为综合国力的全面比拼。 这场博弈最深刻的启示在于:在大国竞争中,资源自主已不再是经济议题,而是国家安全的核心支柱。 中国用铁矿定价权证明,资源武器化可以是精巧的多维艺术——既要打击对手痛点,又要避免自伤;既要展现决心,又要预留转圜空间。这种平衡智慧,或许正是崛起中大国必须掌握的战略艺术。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?欢迎在评论区讨论。

0 阅读:0
易云的世界

易云的世界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