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陶宛对华发起报复,能源部长瓦伊丘纳斯声称:不允许在能源设施中使用中国制造的零件

天天纪闻 2025-10-07 14:48:03

立陶宛对华发起报复,能源部长瓦伊丘纳斯声称:不允许在能源设施中使用中国制造的零件,并声称中国“仍然对立陶宛能源安全构成威胁”。   这位部长声称要禁止在能源设施中使用中国制造的零件,还炒作所谓"中国威胁能源安全",可他心里未必不清楚,这番政治操弄背后,是立陶宛能源转型根本绕不开的现实困境。   立陶宛当下最迫切的需求是摆脱能源进口依赖,其国家能源战略规划白纸黑字写着,要在2030年实现45%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,风能发电提高50%,太阳能发电翻两番。   但这个用电净进口国的能源转型,从一开始就深深烙上了"中国制造"的印记。2024年中国风电整机企业在全球市场份额已超过99%,金风科技、远景能源等头部企业占据全球近七成市场,立陶宛想要快速扩张风电装机,中国设备几乎是绕不开的选择。   就像2025年初那批风电叶片,它们不仅承载着发电功能,更折射出中国在风电设备制造领域的无可替代——从2.5兆瓦到16兆瓦的全功率覆盖,从陆上到海上的全场景适配,中国企业能提供的不仅是产品,更是整套解决方案。   瓦伊丘纳斯嘴硬说要排除中国设备,可他没说出口的是,欧洲本土厂商根本接不住这个盘子。   2024年全球风电新增装机中,欧洲企业维斯塔斯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仅0.04%,其产能集中度远不如中国企业。   立陶宛如果非要弃用中国设备,首先面临的就是成本暴涨。中国光伏组件的生产成本比欧洲低30%-40%,风电整机价格优势也在20%以上,按照立陶宛规划的可再生能源装机目标,光是设备采购成本就可能增加数十亿欧元。   更棘手的是时间成本,中国企业从订单到交付的周期通常在6-12个月,而欧洲厂商普遍需要18-24个月,这意味着立陶宛2030年能源目标至少要往后推迟2-3年,能源独立的梦想只会越来越远。   技术瓶颈更是立陶宛迈不过去的坎。中国在风电逆变器、光伏玻璃等核心部件领域早已形成技术壁垒,金风科技的直驱永磁技术发电效率比行业平均水平高3%,明阳智能的海上风电叶片设计能抵御17级台风。   这些技术不是欧洲企业短期内能追赶的,更不是立陶宛本土产业能替代的。   要知道,立陶宛的激光产业虽然发达,但其精密仪器制造严重依赖中国的光学镜片和电机零件,2021年就因为对华贸易摩擦出现过供应链断裂。   现在要在能源设施上全面排除中国零件,相当于给自己的能源转型戴上"镣铐"——要么因为缺乏核心部件导致项目停工,要么就得接受性能打折的替代品,最终受损的还是立陶宛民众的用电成本和能源安全。   所谓"中国威胁能源安全"的说法,本身就是个站不住脚的伪命题。中国新能源企业深耕全球市场多年,从未有过任何操纵能源供应的记录,反而通过技术输出帮助多个国家实现了能源转型。   反观立陶宛自己,2021年就因为在台湾问题上搞政治操弄,导致与中国的经贸合作遇冷,如今又在能源领域重蹈覆辙。   更讽刺的是,欧盟内部对中国新能源设备的态度并不统一,德国、西班牙等国还在大量采购中国光伏组件和风电设备,立陶宛这种单打独斗的"报复",到头来只会让自己在欧盟能源一体化进程中逐渐边缘化。   其实明眼人都能看出,瓦伊丘纳斯的禁令更像是一场政治表演。立陶宛想要实现能源独立,最现实的路径是加强国际合作,而不是把可靠的合作伙伴拒之门外。   中国企业能提供的不仅是质优价廉的设备,更是长期稳定的技术支持——就像那些已经运抵立陶宛的风电叶片,它们不会因为政治口号停止转动,却会因为不合理的禁令陷入闲置。   当下全球能源转型正处于关键期,立陶宛与其在意识形态的死胡同里打转,不如回到务实合作的轨道上来,毕竟能源安全从来不是靠政治炒作就能实现的,而是需要基于现实的理性选择。

0 阅读:62
天天纪闻

天天纪闻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