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8年,15岁赖宁因扑救山火牺牲,随后他的故事被收入教材。可是2012年又将

三色堇芳草湾 2025-10-07 17:30:02

1988年,15岁赖宁因扑救山火牺牲,随后他的故事被收入教材。可是2012年又将他从教科书中删除,原因让你心服口服。 赖宁1973年10月20日出生在四川雅安石棉县一个普通人家。父亲赖正刚在县水电局上班,负责维护当地电力设备,工作忙碌但收入稳定。母亲黄和容在家照顾一家老小,包括小女儿赖彬。那个年代,石棉县山多地少,家庭生活简单,父母靠工资养家,孩子们的教育是头等大事。赖宁作为长子,从小就帮着分担家务,父母的教育方式朴实,强调勤奋和责任感。这环境让他早早养成独立习惯,家庭氛围也培养出他乐于助人的性格。 山里的娃,野得很。石棉县四面环山,放学路上全是青石板,雨天滑得跟溜冰场似的,赖宁每天蹦来跳去,裤腿永远沾着泥。他书包里除了课本,还塞着弹弓、火柴、一小瓶煤油——弹弓打鸟,火柴煤油干啥?生火烧蜂窝。见火就冲,是他骨子里的习惯,谁也没想到,这把火最后烧到了他自己。 1988年3月13日,周六,风大得能把人吹跑。海子山电线短路,枯草“轰”一下起了火,火苗借着风势,一条线扑向森林。赖宁和三个小伙伴正在山脚玩,一看烟柱,立马往山上冲。大人们喊:“娃娃回来!”他回一嗓子:“树要烧没了!”那声音被风撕得七零八落,却像钉子钉在小伙伴心里。四个孩子,捡树枝、挥衣服,硬是在火线边铲出一条隔离带。可风一转,火头反扑,赖宁把同伴推下山坡,自己却被浓烟罩住。天黑灭火结束,人们在崖底找到他,身体蜷着,手里攥着一把松枝,像还要扑打。 消息一出,石棉县哭成一片。县领导连夜写材料,标题干脆利落:《少年英雄赖宁》。不到半年,他的照片登上全国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本,配图是熊熊山火和少年背影,配文“向赖宁学习”。一时间,大江南北的娃娃都知道:遇到火灾,冲上去,才叫勇敢。 可故事讲到这儿,风向慢慢变了。进入2000年后,校园开始提倡“未成年人自我保护”。消防部门也皱眉:孩子救火?专业设备没有,基本技能为零,上去就是添乱。2004年,某地小学突发火情,几个小学生学着“赖宁精神”往火里冲,幸亏老师死死抱住,才没出大事。家长不干了:教材不是指挥棒,是护身符,得先教孩子保命,再谈英雄。 争议越来越大。2012年,教育部启动新一轮课本修订,赖宁的篇章被拿下。官方理由很短:避免误导未成年人盲目涉险。消息一出,网上炸锅—— 吵了几天,慢慢归于平静。赖宁的雕像还在石棉县,只是基座上的“英雄”俩字被风雨磨得发白,像无声的叹息。 我前年出差路过雅安,特意去看了雕像。傍晚,山风带着松脂味,几个中学生在旁边拍照,拍完打卡发朋友圈:“救火少年就是在这儿!”我随口问:“换作是你们,会冲上去吗?”一个女生摇头:“我妈说,先打119。”旁边的男孩补一句:“不是怕死,是怕我妈哭。”说完他们都笑,笑声像远处的溪水,清亮得不含杂质。 那一刻,我突然懂了课本删除他的意义——不是否定勇敢,而是把“勇敢”升级:该冲的是专业人员,该教的是科学避险。孩子的命,比森林更贵。赖宁如果活到今天,大概也会挠头:“是啊,我当年莽得可以。”可那份莽撞里透出的责任感,仍值得放进博物馆,让后人知道:曾有个少年,把集体财产看得比自己重;也让大人警醒:别再把未成年人推向火线。 离开石棉时,我买了两盒当地枇杷,想带给消防队的哥们。路上剥了一颗,甜里带酸,像生活的两面——甜的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,酸的是负重者永远停在十五岁。车窗外的海子山,松涛翻滚,绿意盎然,火烧的痕迹早已看不见,可我知道,有个少年把名字写进了山风,一吹,就沙沙响。 赖宁的篇章在课本里合上了,但故事没结束。它换了种方式存在:消防队里的少年志愿营、社区里的防火演练、学校每月一次的119疏散演习……这些,都比简单一句“冲啊”更结实。英雄可以老去,精神不会,只是我们要给它穿上现代防护服——既记住那份热,也别再让火烫到孩子。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?欢迎在评论区讨论。

0 阅读:221

评论列表

康剑尘

康剑尘

5
2025-10-07 18:23

精神勇气佩服,但我胆小做不到。英雄之所以成英雄是能做常人不敢不能做到的事,总之服这个少年

用户10xxx46

用户10xxx46

2
2025-10-07 18:36

孩子需要的不是无脑的勇气而是知慧的担当。比如有人落水,四种情况不会水的下水两条命、不会水的不下水一条命、会水的不下水一条命、会水的下水全活,所以首先是知识其次才是担当。学校教知识家长教担当而不是反过来,无脑的勇气是学校的过失,没担当是父母过失。

猜你喜欢

三色堇芳草湾

三色堇芳草湾

三色堇芳草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