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口当”字:一场被误读的“曼德拉效应” 许多人记忆中曾存在的“口当”字并非集体错觉,它是真实存在过的汉字,后因汉字简化政策被淘汰,才逐渐从公众视野中消失。 “口当”字的官方历史始于1935年,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的《第一批简体字表》将其确立为“噹”的简体形式。在这一时期,它被正式纳入规范汉字体系,广泛出现在课本、报刊和通俗读物中,成为一代人童年记忆里的常见字符。 1956年,新中国颁布《汉字简化方案》,对汉字进行了系统性梳理与统一。在这次调整中,“当”与“噹”被合并简化为“当”字,承担了两者的全部语义功能。这一政策直接导致“口当”字失去了官方用字的身份,从规范字库中被移除。 随着官方停用,“口当”字的使用场景迅速收缩。尽管民间手写或一些非正式印刷品中仍有残留,但在教材、工具书、媒体等正式场合,它被“当”字彻底取代。久而久之,年轻一代不再接触这个字,而对经历过其使用时期的人来说,它的突然“消失”便引发了记忆偏差。 因此,所谓“曼德拉效应”的说法并不准确。公众对“口当”字的共同记忆,本质上是对一段真实汉字简化历史的集体留存,只是这段历史随着规范用字的普及,逐渐被淡忘,才造成了“记忆出错”的错觉。
“口当”字:一场被误读的“曼德拉效应” 许多人记忆中曾存在的“口当”字并非集体
以珊聊人啊
2025-10-08 07:04:33
0
阅读: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