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陶宛正式宣布了 宣布禁止使用中国的零件,涵盖风能与太阳能设备领域。 立陶宛能源部长瓦伊丘纳斯近日在接受当地广播电台采访时宣布,将禁止在立陶宛能源设施中使用中国制造的零件。他声称中国“仍然对立陶宛能源安全构成威胁”。这场看似强硬的政治表态,背后却是一场精心计算的地缘政治表演。 立陶宛新政府正陷入一场尴尬的外交困境。今年8月下旬,英加·鲁吉涅内刚成为立陶宛首位女总理。她上台后就表示希望“恢复与中国的外交代表权”,想让双边关系回到“与其他欧盟成员国相似的状态”。问题是她的政府既想修复对华关系,又不愿撤销2021年设立的“台湾代表处”。这种“既要又要”的策略在外交现实中根本行不通,中国方面选择“已读不回”作为回应。 禁止中国零件的决定更多是政治作秀而非实际安全考量。立陶宛人口不足300万,能源系统安全关乎国家生存。能源部长需要证明自己在“防范外部威胁”上有作为。禁止使用中国零件,看似是“防风险”,实则是向美国与北约示好。瓦伊丘纳斯在采访中强调,立陶宛已与市场业者协商,确保获得欧盟资金支持的项目中不使用中国设备。 这个禁令对立陶宛自身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可能造成反效果。立陶宛正在大力发展风能和太阳能发电,而中国制造的逆变器、变流器、储能系统等在全球市场占据主导地位。排除这些设备,立陶宛不仅要承担高昂成本,还可能在技术替代上遇到瓶颈。这种“政治防护”反而削弱了其能源独立的推进速度。 实际上,立陶宛早在2024年11月就通过了一项立法,专门限制中国逆变器制造商远程接入该国的光伏和风能发电厂。如今欧洲光伏制造委员会(ESMC)正试图将立陶宛的做法推广到整个欧盟。 立陶宛为其在台湾问题上的错误行为已经付出了沉重代价。自2021年立陶宛批准台当局以“台湾”名义在维尔纽斯设立代表处后,中立关系降级,立陶宛对华出口一度暴跌八成,部分中欧班列线路中断。官方数据显示,2021年立陶宛对华出口还有1.3亿欧元,但到去年就只剩下0.12亿欧元。立陶宛的激光产业、乳制品行业遭受重创,部分百年老厂不得不关闭生产线。 更让立陶宛难堪的是,在其对华出口受挫之际,波兰和匈牙利等欧洲盟友趁机加大对华出口,抢占了立陶宛原本可以争取的市场份额。立陶宛的克莱佩达港因中欧班列改道而日渐萧条,港口吞吐量缩水四成。 这场表面上的“报复”,本质上是立陶宛政府对国内政治压力的回应。新政府必须同时向两种受众交代,一方面要安抚国内民族主义情绪,表明自己不会“向中国低头”;另一方面,又要给西方展示忠诚,尤其是向美国传达自己仍是“可靠盟友”。而对中国而言,这种小动作根本没有实质影响,毕竟中国能源设备出口规模巨大,立陶宛的市场体量可以忽略不计。 立陶宛的困境给所有中小国家上了一课:在国际博弈中,空谈价值观不如务实谋发展。眼下的零件禁令看似强硬,最终反噬的将是立陶宛自身的能源转型进程和国家发展利益。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?欢迎在评论区讨论。
印度外长苏杰生最近在新德里的一场演讲里聊了一件挺严肃、但其实大家都关注的大事——
【1评论】【4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