终于有人把这层窗户纸捅破了。 2021年,战争爆发前,默克尔想拉着俄罗斯再谈一次

士气沉沉 2025-10-08 10:51:09

终于有人把这层窗户纸捅破了。 2021年,战争爆发前,默克尔想拉着俄罗斯再谈一次,最后一次。一个本来可能避免掉一切悲剧的对话机会。 结果呢? 波兰,还有那几个波罗的海小国,死活不同意。一群人跳出来,硬生生把一个可能熄灭火星的机会,给搅黄了。 然后,默克尔下台。再然后,我们就看到了今天的一切。 我有时候真的搞不懂。 你自己几斤几两,真没点数吗?你家那点地方,那点实力,非要把一头大象惹毛了,然后指望邻居家替你挡着? 这事儿得从2021年的夏天说起。那时候的欧洲,空气里已经弥漫着一股火药味,但还没到一点就着的程度。默克尔,这位在政坛沉浮了十六年的“铁娘子”,似乎嗅到了什么。 她知道,自己和普京之间还剩那么点老交情,这可能是欧洲大陆最后的“安全阀”。于是,在她离任前,她去了趟莫斯科,和普京进行了一次长达数小时的闭门会谈。 这不像是一次例行公事的外交访问,更像是一场最后的努力,一次试图用个人威望和旧日情谊,去给紧绷的局势降温的尝试。 她当时想推动的,无非是重启“诺曼底模式”,让各方坐下来,把乌克兰问题掰扯清楚,哪怕只是暂时冻结矛盾,也好过直接硬碰硬。 可这个想法,刚一露头,就遭到了东边一片强烈的反对。声音最大的,就是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。他们为什么反应这么激烈?你翻开历史书看看就明白了。 这些国家,脑子里那根弦,从几百年前就一直绷着。他们被瓜分过,被占领过,被苏联的铁腕统治过,那种刻在骨子里的恐惧,不是西欧那些过着安逸日子的国家能体会的。 在他们看来,跟俄罗斯这种“大象”谈什么“互信”,简直就是与虎谋皮。他们觉得,默克尔的“缓和”,不过是绥靖的另一种说法,是用乌克兰的利益去换取西欧的短暂和平。他们不相信任何协议,只相信实力和距离。 所以,他们跳出来,用最坚决的态度,堵死了这条和谈的路。他们不仅在欧盟内部大声疾呼,还积极推动北约在东翼增兵,恨不得把大炮直接架到边境线上。 在他们眼里,任何对俄罗斯的让步,都是对自身安全的背叛。这种态度,让默克尔的努力显得那么苍白无力。一个本该是欧洲内部协调一致的行动,硬生生被撕裂成了两个阵营。 一边是想“灭火”的,另一边是觉得“火迟早要烧过来,不如先准备防火墙”的。这种内耗,最终耗尽了最后的机会。 紧接着,默克尔如期卸任,德国迎来了新政府。这位经验丰富的“灭火队长”一走,欧洲就失去了那个唯一还能跟克里姆林宫说上几句体己话的人。 新领导人们有新的风格,新的理念,但唯独缺少了那种处理复杂俄欧关系的经验和耐心。于是,外交的大门一扇扇关上,对话的渠道一条条堵死。 之前那些被压下去的火星,在无人理会的角落里,终于借着风势,燃成了熊熊大火。后来的故事,大家都知道了。 这就像一个邻里纠纷。你家旁边住着一头大象,你很怕它,天天担心它哪天一脚踩过来。这时候,一个有威望的老邻居说:“我去跟大象聊聊,让它走路小心点。” 你非但不感激,反而冲出来大喊:“不行!你不能跟它谈!它就是坏的!你跟它谈就是背叛我们!” 结果把老邻居气走了,大象也觉得被冒犯了。 然后你天天在家门口敲锣打鼓,骂大象,指望其他邻居都来帮你。可你有没有想过,真把大象彻底惹毛了,第一个被踩成泥的,会是谁? 这种把自身安全完全寄托于别人的愤怒和对抗,而不是一丝一毫的周旋和智慧,真的划算吗? 历史的十字路口,充满了这样的抉择,是选择暂时的妥协以换取空间,还是选择决绝的对抗以捍卫尊严?这其中的分寸,恐怕谁也说不清。那么,如果你是当时的决策者,你会怎么选?

0 阅读:107
士气沉沉

士气沉沉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