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卖房还是买房?孙玉良:请卸下沉重的枷锁,重新定义“美好生活”】未来3年是咬牙买

孙王良评 2025-10-08 12:46:06

【卖房还是买房?孙玉良:请卸下沉重的枷锁,重新定义“美好生活”】

未来3年是咬牙买房还是尽快卖房?这个话题上了今日头条的“热搜”,我也来参与讨论一下。有些人之所以“咬牙买房”,主观上是因为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,“有房才有家”的思想根深蒂固。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产,不仅是安身立命的根本,更是成就与安全感的象征;客观上,在城里没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,男人是找不到对象的,因为有房是结婚的硬性条件。“尽快卖房”的人,则是另一类人群,手里有多余的房子,想靠这些房子谋利,但房价的低迷,让他们也处于焦虑之中。

我的看法:如果没那个条件,比如资金不够,工作不稳定,就不要为难自己,“咬牙买房”了。随着经济环境的变迁和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,那个“闭眼买房都能赚钱”的黄金时代已然落幕了。要清醒地认识到,咬牙买房意味着当房奴,而当房奴的生活是很悲摧的。房奴的“枷锁”远超你的想象,“房奴”一词本身形象地描绘了购房者为了月供而牺牲生活质量、战战兢兢工作的状态。强行上车当“房奴”意味着一旦遭遇失业、降薪或家庭突发变故,高昂的月供会瞬间将你压垮,导致断供风险。银行不会因为你的困境而免除贷款,最终可能面临房产被法拍的悲剧,钱房两空;再一条就是,当了房奴意味着生活质量急剧下降: 收入的绝大部分都贡献给了银行,你不敢消费、不敢娱乐、不敢辞职,甚至不敢生病。所有的梦想、兴趣和对生活的热情,都被一套房子所绑架。每个月都被还款日追着跑,这种长期的焦虑和压力对身心健康是极大的损耗。一个人为什么这样生活呢?替银行打工,跟给地主老财当佃农有什么区别呢?我是不建议人来一辈子,选择这样的生活的,“不当房奴”或许是一种更明智的生活选择。

对于另一类人群来说,家庭持有“多余”房产,焦虑感没有那么强,至少不会当“房奴”。我的建议是理性思考,多余的房子是“卖”还是“租”:如果持有的多余房产位于非核心城市、非核心地段,且未来升值空间有限甚至可能持续阴跌,那么及时出售、变现落袋为安,无疑是上策。这笔回收的流动资金可以用于改善生活、子女教育、健康保障或其他更有潜力的投资渠道,远比套在一套不断贬值的钢筋水泥里要强;如果房产位于核心城市、有稳定的人口流入支撑,其租金回报率尚可,那么将其出租,用“以租养贷”或赚取稳定的现金流,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。这相当于让不动产持续为你工作,成为一份“税后收入”。不管怎么决策,都要摆脱“房价永远涨”的路径依赖,牢固“房住不炒”的思维,以冷静、理性的经济账来衡量每一套房产的真实价值。

对于买不起房子的穷人来说,我的建议是租房,哪怕租一辈子房,也没有什么。人来到这个世界,生不带来,死不带去,就是来体验生活来的,租也没有什么不好。你就是买了房子,你也带不走,这座“水泥山”可能会提前把你逼上绝路,何必呢?拒绝当“房奴“不代表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,在自身条件不具备时选择租房,是一种务实且主动的财务策略。你可以将原本用于首付和月供的巨额资金,用于提升技能、创业尝试或进行更灵活的理财,从而提升自己未来的赚钱能力;你可以因为一个更好的工作机会而轻松换城市,可以因为家庭结构变化而随时调整居住空间,不被一套房子锁定在一个地方和一种生活模式里。租房的成本相对固定,无需承担维修、房产贬值等风险,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。更重要的是,观念上要改变,要从“有房才有家”的观念,转变到“有爱才有家”。将人生的价值与一套房产解绑。安全感与幸福感,从来不是由一纸房产证赋予的,而是来自于稳定的收入、健康的身体、和睦的家庭以及不断成长的自己。

万事“量力而行”,就是我的建议:先求生存,再图发展,后谋安居。在十字路口,是卖房还是买房?答案不在任何“房地产专家”口中,而在你自己的家庭资产负债表里,在你对未来收入的稳定预期里,更在你对“何为美好生活”的重新定义里。当潮水退去,我们或许会发现,卸下沉重的枷锁,轻装上阵去追求生命的宽度与深度,远比背负一座“水泥山”艰难前行,要来得更加从容和幸福。

0 阅读:1
孙王良评

孙王良评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