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76年9月底的一天半夜,叶剑英刚在西山落脚,电话铃响,秘书一接听,里面只有五个字:“收拾,换地方。”这已经是当晚第三次转移,警卫员一边抬行李一边嘀咕:“还搬?刚躺下鞋都没脱。”可谁都知道,现在不是讲舒服的时候,这老帅是在用脚步丈量安全。[无辜笑] 那是粉碎“四人帮”前夕,整个北京城如同暴风雨前的夜晚,街上的人比平时少了一半,各机关大院的灯却整夜不熄,在这种时刻,重要人物的安全成了头等大事,频繁转移住所成为常规操作。 叶剑英当时已近八十高龄,但仍然需要保持高度机动,西山虽然守卫严密,但负责安保的团队清楚,静止目标永远比移动目标更容易被锁定,这种连续转移的做法,实际上是通过不断改变位置来规避风险。 安保人员把这套方法叫做“动态防御”,今天在这里住,明天换那里,后天又是另一处,让外界根本摸不清规律,这种策略看似简单,却非常有效,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,永远是最古老也最管用的道理。 有意思的是,这套几十年前的安全策略,跟今天全球企业的做法出奇地相似,过去二十年,跨国公司都喜欢把工厂集中建在一个地方,比如把所有手机都在深圳组装,把所有芯片都在台湾生产,成本确实降下来了,但风险也集中了。 2020年疫情一来,问题就暴露了,一家德国车企在中国的零部件厂停工三周,导致全球十几条生产线跟着停摆,一家美国手机公司因为东南亚某国封城,新品发布直接推迟了两个月,这些企业突然发现,把所有生产都押在一个地方,就像当年只在一个地点办公一样危险。 现在情况变了,那家欧洲汽车制造商开始在墨西哥建新厂,同时在东欧也有布局,美国的科技公司投入上百亿美元,在亚利桑那州、得克萨斯州建芯片厂,不再完全依赖海外供应,日本企业甚至把部分生产线搬回了本土,宁可成本高一点,也要确保供应稳定。 行业里管这个叫“去风险化”,说白了就是分散布局,202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,跨国公司重新调整供应链的数量比2019年多了40%,这些企业学会了一个道理:最便宜的不一定最安全,能稳定供货才是关键。 从1976年深夜的紧急转移,到2025年企业的全球布局,形式完全不同,但核心逻辑一样:在不确定的环境里,灵活应对永远比死守一处更明智,世界变化太快,贸易摩擦、疫情、极端天气,哪一样都可能打乱计划,多准备几手,总是没错的。 网友们感慨万千: “看得心惊胆战,原来历史课本上轻描淡写的一句话,背后是如此的惊心动魄,向老一辈革命家的智慧和勇气致敬!” “这个比喻太形象了!‘供应链的动态防御’,一下就懂了现在国际巨头们为啥都在折腾产业链转移,都是为了活下去啊。” “警卫员嘀咕的那句太真实了,像极了我加班到半夜刚想躺下又被老板叫起来改方案的样子,不过人家是为了国家安全,我是为了碎银几两。” “所以现在明白为啥国家要搞内循环、要自主研发芯片了,就是在给自己准备多个‘安全屋’,关键时刻不被卡脖子。” “从历史讲到现实,格局打开了,个人发展也一样,不能只有一个技能、一份收入来源,得多点布局才有抗风险能力。” “想想真的后怕,如果当时没有采取这么果断的措施,后果不堪设想,历史往往就系于这些细微的抉择之间。” 了解了这段历史以及它给现代企业和国家的启示,您觉得我们普通人在工作和生活中,可以从这种“动态防御”策略中学到什么? 官方信源:中国共产党新闻网
许敏已经把老杜在京北立了,而且是刑!柴桑大姐说,去年就把她立了,大家知道去年十
【6评论】【2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