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克龙的总统之位正在剧烈摇晃。上任仅27天的总理突然闪辞,两任前总理集体倒戈,极右翼与极左翼罕见联手逼宫,这个以浪漫闻名的国家,为何一夜之间沦为政治风暴的中心? 10月6日,上任仅27天的法国总理勒科尔尼正式递交辞呈。 勒科尔尼在辞职声明中,坦言自己面临三大困境:为推进跨党派合作主动放弃部分宪法特权,却未获得对等的谈判氛围;各党派陷入无休无止的政治缠斗,政策落地举步维艰;内阁名单公布后,直接引发执政联盟内部的严重裂痕。 不过,巴黎政治学院教授达比指出,这些表面现象背后,隐藏着更深层的根源,这实则是马克龙 2024 年解散议会后 “自食苦果” 的必然结局:当年议会大选最终形成左翼、中间派、极右翼三足鼎立的态势,执政党联盟失去议会绝对多数席位,此后政府推出的每一项政策,都如同在 “布满地雷的道路上艰难前行”。 对马克龙而言,比舆论压力更致命的,是政治盟友的集体反戈。两任前总理先后公开反对马克龙:2017 年上任的首位总理菲利普直言 “法国正走向全面崩溃”,并公开呼吁马克龙提前结束总统任期;2024 年卸任的总理阿塔尔也发表了类似的言论。 与此同时,极右翼政党凭借手中 138 个议会席位,持续施压要求解散现有议会重新选举;极左翼阵营则积极推进弹劾马克龙的议案。 值得关注的是,左右两派在诸多议题上分歧巨大,却在反对马克龙这一点上达成罕见共识。 面对如此严峻的政治困境,马克龙提出的解决方案是:要求勒科尔尼四十八小时之内完成跨党派谈判,制定并提交 “行动与稳定草案”,若无法达成目标,将 “让相关人员承担全部责任”。 这一表述被政界和媒体普遍解读为,马克龙暗示若谈判失败,将启动解散议会的程序。 然而,从谈判启动之初,这场博弈就充满难以调和的矛盾。 谈判筹码的严重不足,是勒科尔尼面临的主要难题。他一方面要劝说左翼政党接受政府提出的紧缩预算方案,另一方面要让右翼阵营认可权力共享的治理模式,然而左右两派的核心诉求存在根本冲突:左翼坚决要求暂停养老金改革,右翼则反对任何形式的福利削减,极右翼政党更是将此次谈判视为借选举扩张势力的机会,根本无意参与政策共识的构建。 在谈判失败的阴影下,马克龙面临三个不同选择,但每个选项都伴随着巨大风险。 第一个选项是再次任命新总理。但这一选择面临双重困境:左翼政党明确表示,若要参与联合执政,必须提名左翼人士担任总理,这将直接威胁马克龙主推的养老金改革;若继续任命中右翼人士为总理,此前议会频繁否决政府提案的局面大概率会重演。 第二个选项是解散议会并提前举行议会选举。这是当前政治环境下最具可行性,却也最危险的选择:最新民调显示,极右翼政党支持率领先,若举行新议会选举,极右翼可能获得更多席位,甚至可能与极左翼合作。 2024 年马克龙解散议会的教训仍在眼前, 那次政治豪赌不仅没有巩固执政地位,反而让他从掌握绝对话语权的 “掌舵人”,沦为受制于议会的 “跛脚鸭” 总统。 第三个选项是马克龙主动辞去总统职务。从当前政治局势看,这一选项可能性极低,因为马克龙此前多次承诺,将完整履行至 2027 年的总统任期, 这场席卷法国的政治风暴,本质上是法国长期积累的深层矛盾的集中爆发。经济结构性失衡是危机的根本原因:过去 50 年,法国从未实现财政预算平衡,高福利政策与经济低增长形成难以打破的僵局。 推行紧缩政策会引发大规模街头抗议,维持宽松政策则会加剧债务危机,政府始终在两者间摇摆,无法找到平衡。社会分裂的加剧进一步放大了治理难题。 对整个欧盟而言,法国的治理失效严重削弱了欧盟应对重大危机的能力,无论是俄乌冲突带来的地缘政治挑战,还是能源危机引发的经济压力,欧盟都因法国政局动荡难以形成统一有效的应对策略。 谈判大限日益临近,马克龙在其中的博弈结果,不仅决定他个人的政治命运,更影响法国能否摆脱 “第四共和国式混乱” 的历史循环。
红衣服印度商人国内订了一批货,不付款,不发货,上游供应商老板和跟单找上广州的公司
【197评论】【51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