泰国财长对外宣布了 10 月 7 号这天,泰国财政部长在曼谷开了场发布会。他明确说,今年第四季度要拿出一整套刺激经济的办法,其中最让人关注的,是泰国内阁当天就定下来的 “共同支付” 计划。这个计划总共要花 440 亿泰铢,换算成美元大概是 1.36 亿。 泰国政府会把这笔钱直接当成消费补贴发给民众,补贴能用到的地方也很实在,都是食品、日用品这些老百姓每天要用到的东西,最多能补到 60%。 泰国政府推出这招,就是想把现在没劲儿的消费市场拉起来 —— 毕竟现在泰国经济正被通缩的阴影裹着,太需要这么一剂强心针了。 泰国经济这会儿正卡在 “寒冬期”,补贴是真没办法的办法。2025 年第二季度,泰国 GDP 同比涨了 2.8%—— 看着比之前预估的好点,但跟第一季度比,增速其实掉了不少。 更让人揪心的是国内消费市场,那叫一个冷清。9 月份的时候,泰国消费者信心指数直接跌到 47.9,创下了今年以来的最低值。 通缩的压力和老百姓高负债的情况还缠在一起,形成了恶性循环。8 月份,泰国 CPI 同比降了 0.79%,这已经是连续第五个月处于负数区间了。 再看家庭债务,占 GDP 的比重居然高达 89%,这么重的债务压着,老百姓哪儿还有钱敢消费?就在这种情况下,“共同支付” 计划就这么出来了。按照泰国内阁的决定,这个计划从 10 月 29 号开始正式实施,一直到今年年底结束。 只要是满 16 岁的泰国公民,每个人都能拿到 2000 泰铢的补贴额度,不过每天最多只能用 200 泰铢。 补贴发放的方式也挺方便,会直接通过电子支付平台发下去。不管是超市、便利店这些线下实体店,还是政府指定的电商平台,都能用这笔补贴。 这么设计既不用像发现金那样麻烦,又能精准地让民众马上把钱花出去,激活即时消费。这次的补贴不是不管什么都补一样多,是按价格分档来的,特别考虑了实用性。 要是商品单价低于 100 泰铢,政府就补 50%;单价在 100 到 500 泰铢之间的,补贴比例会提高到 60%;但要是单价超过 500 泰铢,就不在补贴范围里了。 泰国政府这么搞差异化,就是想在花的钱和能起到的效果之间找个平衡,优先把钱用在老百姓最需要的民生必需品上。 这个计划里还有个 “商户匹配机制”,特别值得留意。想参与进来的商家,得承诺把商品价格控制在市场均价的 90% 以下,要是做不到,就会被取消参与资格,拿不到补贴相关的资格。 这规定其实是双向保障:一方面能防止商家借着补贴的由头哄抬物价,另一方面也能确保政府发的补贴真能变成老百姓手里的购买力,不会被中间环节吃掉。 现在已经有超过 10 万家中小企业报名参加了,这些商家覆盖了泰国全国 76 个府的主要商业区,范围挺广的。“共同支付” 计划看着是为了救当下消费疲软的急,但背后藏着好几层更深的想法。 首先,只要能把终端消费刺激起来,就能带动产业链上游的生产慢慢恢复。之前泰国制造业 PMI 已经连续三个月低于荣枯线了,很多中小企业手里压了不少库存,这补贴政策正好能帮他们缓解一下库存压力。 其次,这次要广泛用电子支付平台发补贴,也能推着泰国的数字化转型走得更快。泰国政府本来就想借着这个机会推进 “无现金社会” 建设,目标是到 2025 年底,让非现金支付的占比提升到 70%。 更关键的是,这政策还带着明显的政治信号。现任泰国总理阿努廷 9 月份刚上任,一上来就把让经济好起来当成最要紧的事。 他自己把这个补贴计划叫做 “速赢方案”,意思很明确,就是想通过短期内让经济有改善,提高老百姓对他的支持率,为明年年初的大选铺好路。 与此同时,泰国政府还一起推出了其他配套措施,比如捷运票价统一成 20 铢,还有针对旅游业的税收优惠。这些措施加在一起,形成了一个 “消费 + 基建 + 文旅” 的立体刺激网络,方方面面都照顾到了。 不过就算这政策设计得再细,“共同支付” 计划还是要面对不少现实难题。第一个难题就是钱的问题 —— 财政能不能撑住,能不能持续下去。440 亿泰铢的补贴,占了 2025 年泰国财政预算的 1.2%。 但现在泰国的公共债务已经快摸到 GDP 的 65% 了,离 70% 的国际警戒线就差一点。要是太依赖借债来搞补贴,市场很可能会担心泰国的主权信用,那麻烦就大了。 第二个难题是执行效率。泰国现在用数字支付的人大概占 65%,还有 35% 的人习惯用现金交易。这部分习惯用现金的人里,不少是老年人或者农村地区的民众,他们可能不太会用电子支付。怎么把补贴精准地送到这些弱势群体手里,对泰国政府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。
不是不扶持,扶也扶不上墙,美俄最喜欢这样的了~美国的原计划是在2008年收割完
【2评论】【3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