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0年,警卫员谭知耕探望老首长詹才芳时,詹才芳一眼盯上了他口袋里那支派克笔。谭知耕起初舍不得——这支笔是他在战场上缴获的拼装货,笔尖是派克,笔身是国产的,但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已是稀罕物。 詹才芳挠头解释:“我找了个对象,要送她的!”谭知耕一听,立马笑着把笔塞了过去。 这支笔的背后,藏着一对革命伴侣从相识到相守的质朴浪漫。詹才芳当时是抗大二分校的大队长,三十多岁仍单身;杨静则是阜平县妇救会主任,从北平投奔延安的才女。 两人初识时,杨静听说詹才芳是“老革命”,以为是个严肃古板的“小老头”,见面才发现他个子高大、眉眼英挺,一身旧军装洗得发白,却掩不住军人气度。 詹才芳也被杨静的聪慧打动,但表达感情比打仗还难——他识字不多,第一次写情书竟找人代笔,结果杨静跑了十几里路来“兴师问罪”:“情书怎能找人写?哪怕只写几个字,也是你的真心!” 詹才芳从此亲手写信,杨静则在回信里圈出错别字,帮他改正。两人约定每月见一面、通两封信,詹才芳笑称“既谈恋爱又学文化”。 到了谈婚论嫁时,他想送件定情信物,却翻遍全身只有旧军装。正发愁时,恰巧谭知耕来访,那支派克笔成了雪中送炭的礼物。杨静收到笔后,得知是詹才芳向警卫员“讨”来的,反而被他的坦诚打动。 1940年8月24日,两人借了老乡的屋子结婚。炕桌上只有瓜子和野梨,供给处长送来一套军装作贺礼,杨静喜出望外——这是她革命多年第一次穿上军装。 战火中的婚姻注定聚少离多:婚后三天詹才芳就奉命调离,杨静怀孕时遭遇日军扫荡,背着丈夫送的皮大衣突围,事后发现大衣里嵌着一颗子弹。最艰难时,他们不得不将女儿托付给村民,却因汉奸迫害孩子险些丧命,最终咬牙带在身边随军转移。 这支拼装的派克笔,如今静静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。笔身上的磨损痕迹,见证着烽火岁月里“信物虽轻,情意千钧”的纯粹。詹才芳与杨静携手走过五十年,从借房结婚到金婚纪念,一句“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”的相互扶持,比任何誓言都坚韧。 信息来源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-人物专栏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-革命文物档案
1935年,戴笠最得意的女学生向影心正与日本海军武官贴身热舞。当武官的手滑向她旗
【4评论】【10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