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26年,魏文帝曹丕重病垂危,临死前他声嘶力竭喊道:“我要见母亲,我要见母亲。”

万寿菊芳草桥 2025-10-08 19:24:20

226年,魏文帝曹丕重病垂危,临死前他声嘶力竭喊道:“我要见母亲,我要见母亲。”太监去请卞太后,结果卞太后断然拒绝并大骂道:“猪狗不如的东西,他有今天,全是咎由自取。”太监不敢回报,只能等曹丕暴毙。 在洛阳皇宫里,40岁的魏文帝曹丕虚弱的躺在病榻上。 他浑身滚烫,意识模糊间反复呢喃:“我要见母亲,我要见母亲。” 太监颤抖着跑去找卞太后,却被拦在殿外。 老太后冷笑:“猪狗不如的东西,他有今天,全是咎由自取。” 史官笔下的曹丕,是“文才冠绝”的帝王,也是“忍害贤良”的暴君,可在母亲卞太后眼里,他究竟为什么早成了“猪狗不如”的逆子? 卞太后出身沛国谯县,父亲是弹筝艺人,母亲以卖艺为生。 18岁入曹府时,她不过是曹操众多姬妾中最普通的一个。 乱世里的生存法则,她早就看得明白。 女人要想站稳脚跟,靠的不是姿色,是心思与手段。 曹操征战四方时,她稳守后宅,兄弟争宠时,她低调隐忍。 这些经历,让她对儿子的教育格外严苛。 她要曹丕做“合格的帝王”,稳重、不逞虚名、不被情感左右。 她亲自教他读《史记》《汉书》,学帝王权术,带他看曹操审犯人,告诉他“慈不掌兵”,甚至在兄弟争宠时,刻意让他目睹曹植因恃才傲物失宠,曹冲因早夭错失储位。 她常挂在嘴边的话是:“你要记住,帝王没有‘兄弟’‘父亲’,只有‘江山’。” 曹丕学得极快,他隐藏锋芒,在曹操面前装得愚钝。 控制情绪,哪怕被父亲当众训斥也面无表情。 还学会用“兄弟情”麻痹曹植,用“孝道”讨好曹操。 可母亲没料到,这剂“帝王速成药”,不仅治好了他的天真,也冻住了他的心。 220年,曹操病逝,曹丕顺理成章继位。 卞太后以为儿子终于“熬出头”,却亲眼见证了一个帝王的蜕变。 兄长曹彰骁勇善战,因军权过重被削兵权,忧愤而死。 弟弟曹植才高八斗,被多次召去“试才”,最终在七步内写出“本是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”,沦为政治笑柄。 父亲的旧妾们,本是铜雀台的“荣耀象征”,却在曹操头七未过时,被召入曹丕寝宫。 最刺痛卞太后的,是她偶然撞见曹丕倚在父亲旧妾怀中。 那瞬间,她想起自己当年在曹府的隐忍,想起为教儿子“守规矩”熬的无数个日夜。 “他不仅毁了自己,还毁了这个家的体面!” 她摔了茶盏,从此闭门不见儿子。 曹丕其实不是没有察觉到母亲对他的不满。 但他照样两耳不闻窗外事,上朝、修律、封赏,外人夸他“果断英明”,可深夜里,他会盯着父亲的灵位发呆。 曹丕的暴亡,早有预兆。 他迷恋五石散,这种魏晋贵族的“仙药”,实则是毒药。 石钟乳、石硫黄、白石英,六年间,他吃掉了23斤石胆,身体早已被腐蚀。 更讽刺的是,相士朱建平曾为他卜命:“八十有终,但四十有厄。” 曹丕起初窃喜“八十尚远”,直到朱建平补了句“此八十者,日夜相加,实乃四十之年”。 40岁这年,他的身体彻底垮了。 药石无效,御医摇头,他开始梦见父亲,梦见兄弟的冤魂,甚至怀疑身边人是来索命的。 最后,他只剩一个执念,就是见母亲一面。 当太监跪在卞太后殿外求情时,老太后沉默良久。 “告诉他,老妇身体不适,不见。” 这句话,斩断了最后一丝母子牵绊。 数日后,曹丕崩逝。 他的棺椁停在殿中,群臣痛哭,唯有卞太后未出。 她只传话:“葬礼从简,勿扰民生。” 三年后,卞太后病逝。 遗诏里写着“不厚葬、不设庙”,她的余生,只抄史书,只叮嘱侍女:“把魏文帝早年事迹抄清楚,后人当以为戒。” 曹丕在位六年,推行九品中正制、恢复屯田法,算得上“有为之君”。 可他逼死兄弟、羞辱父亲的旧妾、迷恋丹药,又成了“刻薄寡恩”的典型。 卞太后的那句“猪狗不如”,不是一时愤恨,是一个母亲对儿子“失德”的绝望。 她教他做帝王,却没教他做“人”,他学会了权术,却丢了人性。 历史总爱盖棺定论,可曹丕的故事,最痛的注脚在卞太后那里。 你可以做开国之君,却做不了合格的儿子。 你可以留名青史,却留不下温暖的母子情。

0 阅读:803

评论列表

重重滴

重重滴

3
2025-10-09 01:56

ai文的特点是字数多,但核心思想没有
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