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0年,霍英东送给志愿军的货物被海盗劫持,他自己也被海盗用枪顶头,霍英东的呼吸仿佛都停滞了,生死一线,他做出了一个决定……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,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! 新中国成立之初,正遇上战火,经济百废待兴,那个时候,中国急需大量物资,可偏偏西方国家联合对中国进行封锁,许多东西,根本进不来,战争爆发后,物资更是成了前线的“救命粮”。 香港因为特殊地理位置,成为物资流通的窗口,可这道窗口并不宽松,各方势力盘踞,走私与抢劫并存,大部分人都在避险,不敢出头。 霍英东,这位出身草根的青年,27岁那年选择站了出来,他没有什么显赫背景,从小在香港水上生活,靠扛货和修船积攒了点家底,他本可以继续做生意,平安度日,但他选择了另一条路。 有一次,他得知国家急需钢管和橡胶,这些东西对志愿军来说,就是生命线,他没有多说什么,安排好货物,亲自押运出港。 运输过程中危险重重,出海不久,一伙海盗拦截了货船,他试图用钱保住货,但最终货物和现金都被劫走,船员们心有余悸,但他没有就此放弃。 为了追回被劫物资,他和其他被抢的船主联合,多方打听消息,几天后,他们在澳门找回了一部分货品,虽然损失不小,但能将重要物资送上前线,大家都觉得值。 那几年,霍英东的运输队几乎没有停过,为了减少风险,他想了很多办法,比如,给货船加装暗舱,把重要物品藏在隐蔽的地方,晚上才出海,白天就躲在渔村或小码头,有时候还需要派护航船随行,遇到检查就随时变换航线。 除了海盗,霍英东还要应付港英当局的检查,有一次,英军在香港水域拦下他的货船,打着例行检查的旗号,结果两名船员受伤,货物也被扣押,他不得不付出巨额罚款,才把船赎回来,更麻烦的是,货物没能按时送达。 不仅如此,国民党特务也盯上了他,有一次,他刚刚完成卸货,回程的船竟然被炸掉了两艘,那几天,他甚至连夜搬家,担心家人受到牵连,面对这些危险,很多人劝他停手,但霍英东只是说:“国家需要,总得有人去做,” 从1950年到1953年,他的船队几乎每个月都要跑好几趟,钢管、橡胶、轮胎、药品,还有各种生活必需品,都靠他的团队一点点送到大陆,每一次航行,都要经历层层风险。 霍英东并没有把这些经历拿出来宣传,他做事只为问心无愧,前线物资极度紧张时,他甚至自己去海外采购药品,把最急需的盘尼西林通过各种渠道送到战场。 身体的压力也慢慢显现,长期高强度工作,让他瘦得只剩下九十来斤,但他仍旧坚持下去,他明白,前线的战士更辛苦,他们顶着枪林弹雨,他只是在后方运货。 有一次,货船刚到珠江口,霍英东的团队就被特务跟踪,他们只能连夜分散行进,把货物一点点转移到安全地带,这种惊心动魄的经历,不止一次。 也有人质疑,霍英东这样做是不是为了赚钱,可实际上,许多货物并不盈利,还有的倒贴,他只是觉得,身为中国人,看不得同胞受苦,港口上那么多人,能出力的时候,总要有人带头。 三年间,他运送的物资累计数千吨,没有这些资源,很多桥梁没法修复,许多伤员无法及时治疗,很多志愿军的胜利,背后都有这条“看不见的后勤线”在默默支撑。 霍英东的坚持,也让他的名字逐渐被更多人记住,可他本人始终很低调,战争结束后,他没有去“报功”,反而转身投身内地建设,最早一批到大陆投资兴办企业的港澳商人里,就有他。 他建了宾馆、投资体育馆,还经常捐助教育和医疗,无论做什么,他都不喜欢夸张宣传,很多人都是多年后才知道,他当年曾为国家冒了多大风险。 后来,国家举办抗美援朝纪念活动时,他成为唯一一位受邀的香港商人,周恩来总理亲自与他交谈,说他是“共患难”的朋友,这种肯定,对他来说比什么都珍贵。 2006年霍英东在北京病逝,葬礼上的场面让很多人动容,没有太多言语,只有那一面国旗和绵延的送行人群,许多老一辈人感叹,这样的商人,才配得上民族记忆。 霍英东从未写过回忆录,也没有拍过纪录片,他常说,做事是为了心里安稳,不是为了谁记得,他用行动证明,爱国不是口号,而是实实在在的担当。 那些年,风雨中的航行,每一次都是生死未卜,可正因为有像霍英东这样的人,许多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终都实现了,他用自己的努力,把一条供给线,深深嵌进了国家的历史里。 如今,每当有人提起那个年代,总有人会说起这位宁静而坚韧的商人,他的事迹也许简单,但却足够让人敬佩,商人可以有情怀,也可以成为民族的脊梁。 信息来源:东方财富网———长津湖之战背后的伟大商人,海盗拿枪顶头仍坚持运物资,死后国葬
1950年,霍英东送给志愿军的货物被海盗劫持,他自己也被海盗用枪顶头,霍英东的呼
青霭悟禅机
2025-10-09 01:28:40
0
阅读: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