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4年,汪精卫病逝,陈璧君为他用水泥砌了一座千斤的大墓,葬于南京中山陵。2年

趣史小研究 2025-10-09 09:42:21

1944年,汪精卫病逝,陈璧君为他用水泥砌了一座千斤的大墓,葬于南京中山陵。2年之后,墓穴被炸开,人们在里面找到了一具栩栩如生的尸体,但是随葬品中却只有一张三寸长的白纸,白纸上的四个大字是陈璧君亲笔所写。 1935年11月1号,汪精卫在南京开会,咔嚓,被人放了冷枪。命是保住了,但有颗子弹跟赖上了他似的,死死卡在脊柱里,怎么也取不出来。这颗子弹就像个定时炸弹,为他后来的死埋下了伏笔。 到了1943年,汪精卫这旧伤复发,疼得死去活来。在南京的日本陆军医院,医生硬是把那颗赖了8年的子弹给取了出来。手术挺成功,他还以为自己又能活蹦乱跳了。 可好景不长,1944年1月,他病情突然加重,国内的医生都束手无策了。没办法,只能去日本治。这一去,就再也没回来。当年11月10号,61岁的汪精卫在日本名古屋一命呜呼。 一代大汉奸,死在了日本。但他临死前有个遗愿,“我想回南京,葬在中山陵附近。” 他老婆陈璧君,那也是个狠角色。立马带着汪伪政府那帮人,在中山陵旁边找地方。最后相中了梅花山顶。按原计划,这坟要修得跟个小宫殿似的,祭堂、牌坊、警卫室,啥都配齐,预算5000万。 但那时候,日本人已经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,汪精卫的坟也只能草草了事。陈璧君心里跟明镜儿似的,老蒋要是打回南京,她老公的坟肯定得被刨了。于是她心一横,让人弄来五吨碎铁块,掺在混凝土里浇筑坟墓,那叫一个结实。 然而,再结实的坟也扛不住炸药。抗战一胜利,蒋介石回到南京,第一件事就是下令:“把汪精卫的坟给我炸了!” 1946年1月21号晚上,何应钦指挥74军51师的工兵营,用了150公斤烈性炸药,“轰”的一声,汪精卫的坟就上了天。 当时南京市长马超俊全程盯着,后来他在回忆录里写道:“汪精卫的尸体用防腐剂处理过,还没烂。身上盖着青天白日旗,穿着藏青色长袍马褂,戴着礼帽。” 开棺之后,大家发现里面没啥值钱的陪葬品,只有一本汪精卫亲手抄的诗稿。翻到最后一页,是他临死前写的绝命诗:“心宇将灭万事休,天涯无处不怨尤。纵有先辈尝炎凉,谅无后人续春秋。” 这字里行间,透着一股子不甘心和绝望。 更让人意外的是,在他外衣口袋里,找到一张三寸长的小纸条,上面是陈璧君亲笔写的四个大字:“魂兮归来”。 这四个字,可以说是陈璧君对他最后的深情,也可以说是对他复杂一生的一个注脚。一个曾经的革命青年,一个刺杀过摄政王的热血男儿,怎么就走上了卖国的绝路?这个问题,可能连他自己都想不明白。 汪精卫的尸体后来被火化,骨灰随风飘散,连个念想都没留下。他那座坚固的大墓,也被夷为平地,后来在原址上建了个小亭子,叫“观梅轩”。 说到这儿,我想起一个三百多年前的故事。清朝有个状元叫秦大士,是南宋大奸臣秦桧的后人。有一次乾隆皇帝问他:“你祖上是秦桧吧?” 这问题多尴尬,说是也不是,不是也不是。秦大士脑子转得快,回了句:“一朝天子一朝臣。” 既没否认,又捧了乾隆,这情商,绝了。 还有一次,他去杭州西湖玩,看到岳飞墓前秦桧夫妇的跪像,感慨万千,说了两句流传千古的话:“人从宋后羞名桧,我到坟前愧姓秦。” 同样是奸臣的后代,秦大士的态度多么清醒。而汪精卫的后人,又是怎么面对这一切的呢? 时间快进到1995年,汪精卫的小儿子汪文悌回到南京。他这次回来,就一个目的,祭拜他爹。虽然坟早就没了,他还是在梅花山的原址上,朝着“观梅轩”的方向,深深地鞠了三个躬。 让人没想到的是,就在他爹坟的遗址对面,竟然有一尊汪精卫双手反绑的跪像,面朝中山陵。这是上世纪90年代,应一些市民的要求设立的,意思是让他向孙中山先生谢罪。 看到自己父亲的跪像,汪文悌是什么心情? 汪文悌早年毕业于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,后来因为汉奸罪坐了一年半的牢。出狱后,他远走他乡,成了一名桥梁专家。 这次回到南京,面对父亲的跪像,他沉默了很久,然后含着泪说了两句话: “做错了事,就应该受到惩罚。” “做得不对,就应该被唾骂。” 说完,他转身就走了。 没有辩解,没有怨恨。作为儿子,他尽了孝道;作为中国人,他守住了良知。 历史就是这样,有时候比小说还精彩,也比小说更残酷。汪精卫的选择,让他自己身败名裂,也让他的家人背负了一生的沉重。 那张写着“魂兮归来”的纸条,最终没能唤回他的魂。他的魂,早就散在了他选择卖国的那一刻。 而汪文悌那两句掷地有声的话,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后代对历史的清醒认知,和对是非的明确判断。

0 阅读:1
趣史小研究

趣史小研究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