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总说丘吉尔毁掉了英国?因为大英那时候其实选择很多,就不说投降这种话了,凭大英 400 年的积累,完全可以慢慢跟德国耗下去的,但丘吉尔急了怕了,选择了以大出血的方式求来了美国人! 1940年,丘吉尔刚接任首相时,英国的局面并没有糟到撑不住的地步,大英帝国依旧横跨全球,掌握着印度的橡胶、非洲的金矿、澳洲的粮食,海军依旧能封锁德国的海路,空军也在不列颠上空顶住了德军的轰炸。 只要稳住阵脚,依靠资源优势拖垮德国并非不可能,但丘吉尔没有选择这条消耗战的路,而是急着向美国伸手要援助,把自己的底牌全都押上了。 为了换来美国的支持,他先在1940年9月签下“驱逐舰换基地”协议,用50艘一战时期的老旧驱逐舰,换来了8处包括纽芬兰、加勒比在内的海外基地的99年租借权。 这些基地原本是英国在大西洋的战略支点,将它们交给美国,等于拱手交了西半球的海上话语权。 更夸张的是,他还把英国最先进的雷达技术送去美国,这项技术在不列颠空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,本该是英国防空优势的核心,却提前交了出去,未来的技术壁垒就此瓦解。 接着是1941年3月的《租借法案》,表面看英国拿到了价值上百亿美元的物资援助,实质上是用经济主权换来短期军援,美国要求英国开放帝国市场、打破贸易壁垒、变卖海外资产来抵账。 战前英国的黄金储备有40亿美元,战争结束时只剩12亿,财政大臣都承认,这不是援助,而是彻底的资产收割。 北非战场上,英军用的坦克飞机上都印着“USA”,武器越用越依赖美国,军队的自主性一点点失去,变成了帮美国打仗的队伍。 这些代价并非不可避免,德国的石油命脉在罗马尼亚,只要英国海军卡住地中海航线,就能有效切断其供应。 依靠印度的橡胶、非洲的矿产、澳洲的小麦,维持本土和殖民地的生活不成问题,如果当初减少欧洲大陆的投入、专注于防御与资源封锁,顶多两年,德国就会因物资短缺收缩战线,甚至不得不谈判。 德国在1939到1941年期间也多次通过中立国释放和谈信号,愿意承认英国的殖民地利益,只要英国不插手欧洲事务,丘吉尔却全部拒绝,认为宁可彻底灭亡也不退一步。 这种硬扛打法的结果,是英国确实赢了战争,却把帝国的经济基础耗尽,一战已经让英国背上外债,二战更是透支了全部的殖民积累。 战后,英国穷到连货币里的银都要换成铜镍,把回收的白银去偿还美国的银贷,殖民地看到宗主国自身都要靠美国接济,自然要求独立。 印度和巴基斯坦在1947年率先分家,之后非洲和东南亚的殖民地接连脱离,到50年代,帝国版图大幅缩水,“日不落”的神话终结,英国沦为欧洲二流国家。
为什么总说丘吉尔毁掉了英国?因为大英那时候其实选择很多,就不说投降这种话了,凭大
芸霄记史
2025-10-09 09:46:58
0
阅读:101
共白首
欧洲统一的搅屎棍–英国,欧洲统一的宪兵–俄罗斯
用户10xxx63
丘吉尔:要不你来当英国总统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