俄罗斯对美国的反制来了,美国也吓了一哆嗦。10月7日,俄罗斯回应了美国在10月6日向乌克兰提供“战斧”导弹的决定。 俄罗斯称,如果“战斧”抵达乌克兰,那么俄方将在古巴部署核潜艇。 先看美国10月6日宣布提供的"战斧"导弹,这款Block V型巡航导弹最大射程达1600公里,可从乌克兰西部发射覆盖俄罗斯西部工业重镇和军事基地,其精准打击能力能对俄军指挥中枢、弹药库等关键目标构成实质性威胁。 对俄罗斯而言,这已经不是常规武器援助的范畴,而是美国将战场威慑直接延伸到俄本土边缘的危险升级。在此之前,俄罗斯多次警告美国不要向乌克兰提供远程武器,认为这会打破冲突平衡,而"战斧"的交付显然触碰了俄方的红线。 俄罗斯选择古巴作为反制支点,有着深刻的历史经纬和现实可行性。2025年10月8日,也就是俄方回应的第二天,俄罗斯联邦委员会就批准了与古巴的新军事合作协议,这份协议取代了1997年的旧协议,为俄在古巴开展联合军演、技术交流和军事部署扫清了法律障碍。 俄国家杜马副主席诺维科夫直言,该协议让俄古关系"回归苏联时期的传统",为应对拉美局势"开辟广泛选择"。这意味着俄罗斯在古巴部署核潜艇并非空想,而是有实打实的双边合作框架作为支撑。 更具威慑力的是,俄罗斯早已通过实际行动展示了在古巴部署核潜艇的能力。 2024年6月,俄海军"喀山号"核潜艇就曾率领舰艇编队访问古巴哈瓦那,这艘"亚森-M"级攻击型核潜艇搭载着72枚"锆石"高超音速导弹,这种导弹最快速度达9马赫,从哈瓦那发射几分钟内就能打击美国南部沿海几乎所有大城市。 当时美军出动伯克级驱逐舰和P-8反潜巡逻机严密监视,却没能阻止俄舰艇编队完成访问,这一幕让美国真切感受到了俄罗斯海军的远洋投射能力。 如今俄方重提在古巴部署核潜艇,不过是把这种威慑从"临时访问"升级为"常驻部署"的可能性。 这一回应还带着浓厚的历史回响,直接指向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。当年苏联试图在古巴部署导弹引发美苏核对抗,最终以双方妥协收场。 62年后的今天,俄罗斯显然想复制这种"把导弹架到对方家门口"的威慑逻辑。 不同的是,如今的俄罗斯已经不是当年的苏联,美国也面临着比冷战时期更复杂的全球战略环境。 俄罗斯选择在这个时间点打出古巴牌,正是看准了美国国内大选临近(2025年11月),对佛罗里达州古巴裔选票的敏感需求,以及在欧洲方向因援乌消耗巨大的现实困境,这种战略时机的把握让反制效果事半功倍。 从军事战略角度看,在古巴部署核潜艇能让俄罗斯实现"西东双向牵制"。西边,乌克兰获得"战斧"导弹后可对俄本土施压;东边,古巴的核潜艇基地能直接威胁美国本土,迫使美国不得不分散战略注意力,在两个方向同时应对安全挑战。 这种牵制效应能有效抵消美国援乌武器带来的战术优势,让华盛顿在继续升级对乌援助前不得不三思而行。毕竟对美国来说,本土安全永远是优先级最高的战略目标,俄罗斯正是抓住了这一核心诉求。 当然,这种对峙也存在微妙的平衡。就像2024年俄舰艇访古时古巴官方强调的"未携带核武器",这次的部署威胁也可能保持一定的模糊性——既展示能力,又不彻底突破核部署的红线。美国方面虽然会高调抗议,但也清楚过度反应可能引发局势失控。 事实上,2024年俄核潜艇访古时,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就表现出克制,称"不认为构成直接威胁",这种外交辞令背后是双方心照不宣的危机管控默契。 但这并不意味着局势没有风险。随着俄古军事合作协议的生效,俄罗斯可能通过联合军演、基地改造等方式逐步强化在古巴的军事存在,而美国也可能加大在拉美地区的军事部署作为反制。 这种螺旋上升的军备竞赛,会让加勒比地区重新成为大国博弈的热点,甚至可能波及其他拉美国家的外交立场。国际社会更担心的是,美俄在古巴周边的军事互动一旦出现误判,很可能引发比乌克兰冲突更危险的直接对抗。 本质上,这场对峙是美俄"安全困境"的典型体现——美国认为援乌是维护欧洲安全,俄罗斯则视之为本土威胁;俄罗斯认为在古巴部署核潜艇是反制手段,美国则将其视为家门口的挑衅。 双方都站在自身安全的角度做出决策,却陷入了相互加剧威胁的恶性循环。要打破这种循环,需要的是对话而非对抗,是回到谈判桌前重新构建欧洲安全框架,而不是让古巴再次成为大国核博弈的棋盘。 毕竟62年前的导弹危机已经证明,核对抗没有赢家,只有通过克制和协商才能避免灾难性后果。
俄罗斯对美国的反制来了,美国也吓了一哆嗦。10月7日,俄罗斯回应了美国在10月6
天天纪闻
2025-10-09 09:48:06
0
阅读:73
用户10xxx38
中国什么时候核弹头也去古巴转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