俄罗斯对美国的反制来了,美国也吓了一哆嗦。 10 月 7 日,俄罗斯回应了美国在 10 月 6 日向乌克兰提供 “战斧” 导弹的决定。 俄罗斯称,如果 “战斧” 抵达乌克兰,那么俄方将在古巴部署核潜艇。 就这短短的一句话就能让美国惊出一身冷汗,当年部署导弹就差点动手了,希望大家都能冷静冷静。 美国此次援乌的 “战斧” 导弹,是其现役主力巡航导弹的最新型号。 该导弹射程达 2500 公里,从乌克兰西部边境发射,可覆盖俄罗斯莫斯科、圣彼得堡等核心城市,以及 80% 以上的军事基地。 更关键的是,导弹需由美军技术人员在乌境内完成目标编程与发射参数调试,这意味着美军已深度介入俄乌冲突,不再是单纯的 “武器供应方”。 美国国防部 10 月 6 日的声明中,虽强调 “导弹仅用于防御”,却回避了其可携带核弹头的技术属性,这种模糊表述进一步加剧了俄方警惕。 俄罗斯的反制回应精准击中美国安全软肋。 古巴距美国佛罗里达州仅 90 海里,从古巴海域发射的潜射导弹,10 分钟内就能抵达美国本土核心区域。 2024 年 6 月,俄罗斯 “喀山” 号核潜艇曾停靠古巴哈瓦那港,该潜艇可搭载 “口径” 高超音速巡航导弹。 射程超 2000 公里,且具备隐蔽突防能力,当时就引发美国五角大楼紧急评估防御方案。 如今俄方明确提出 “在古巴部署核潜艇”,等于直接重启了美国对 “家门口威胁” 的历史焦虑。 这种焦虑源于 1962 年的古巴导弹危机。 当年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,险些引发美苏核战争,成为冷战期间最接近核冲突的危机事件。 这段历史至今仍是美国决策层的 “心理阴影”,美国国务院前官员在接受 CNN 采访时坦言:“在古巴部署战略力量,是俄罗斯能拿出的最具威慑力的反制手段,没有之一。” 10 月 7 日当天,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紧急召开闭门会议,讨论是否调整对乌武器援助方案,会议持续至深夜仍未达成共识。 美国国内的恐慌情绪已开始蔓延。 佛罗里达州州长德桑蒂斯公开呼吁白宫 “重新评估援乌政策”,称 “不能让美国民众为远在欧洲的冲突承担安全风险”。 美国前国防部长埃斯珀在《华尔街日报》撰文,警告 “向乌提供‘战斧’可能引发俄美直接对抗,后果不堪设想”。 社交媒体上,#StopTomahawkToUkraine(停止向乌克兰提供战斧)的话题热度快速攀升,24 小时内讨论量突破 50 万次。 欧洲盟友的态度也出现动摇。 荷兰、德国此前承诺为援乌 “战斧” 导弹提供资金支持,但在俄方反制声明发布后,两国均表示 “需重新审视局势”。 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虽仍表态 “支持乌克兰”,却未提及是否继续协助美方落实导弹援助,这种模糊立场被解读为 “对俄威慑的妥协”。 俄罗斯驻欧盟大使则明确表示,若欧盟参与对乌 “战斧” 援助,俄方将同步调整对欧能源供应政策。 截至 10 月 8 日,局势仍处于紧张对峙中。 美国国防部尚未宣布暂停对乌 “战斧” 导弹交付,却推迟了原定 10 月 9 日举行的 “美乌武器合作会议”。 俄罗斯则加强了在黑海海域的军事部署,多艘核潜艇驶离港口,去向不明。 国际社会纷纷呼吁双方保持克制,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表声明,希望 “所有国家避免采取可能加剧冲突升级的行动”。 这场博弈的本质,是霸权挑衅与底线捍卫的较量。 美国试图通过提供先进武器主导俄乌冲突走向,却低估了俄罗斯捍卫自身安全的决心。 俄罗斯则用 “直击要害” 的反制手段,清晰传递出 “不会容忍核心安全利益被侵犯” 的立场。 正如 1962 年古巴导弹危机最终以双方妥协收场,如今的局势也在提醒各方: 对抗没有赢家,只有保持冷静、回到谈判桌前,才能避免危机滑向更危险的边缘。 信源:最新!俄方发出警告:或成俄乌局势重大升级节点——每日经济新闻
俄罗斯对美国的反制来了,美国也吓了一哆嗦。 10月7日,俄罗斯回应了美国在
电影艺术鉴赏屋
2025-10-09 11:09:07
0
阅读:8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