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PEC峰会倒计时,韩方吹风中方将给顶格待遇,3天2夜要见特朗普,但韩国最想要的落空 APEC峰会还有不到一个月,韩国已经忙得脚打后脑勺,李在明政府一边高调放风中方将“顶格出席”,一边安排三天两夜的高规格接待,连特朗普那边都争取了见面机会。 但等中方最终落实行程后,韩国才意识到,最想要的“国事访问”,没戏,这不是没给面子,而是给了面子,却没给“牌面”。 韩国政府最近释放的信号很清晰:中方这次给足了参与面子,三天两夜的行程、领导人会晤、APEC主场支持,几乎把能给的都给了。 可就是不肯把访问规格从“多边会场顺便聊聊”升级成“单独为你而来”的国事访问,那是为什么?不是中方不重视韩国,是在衡量现实之后,觉得现在的时机还不成熟。 中方的态度其实很明确,王毅外长在与韩方外长赵显通话时,强调了“支持对方主办APEC”、“加强沟通”,但对国事访问只字未提。 这不是敷衍,而是更像一种“外交分寸感”,该合作合作,话不能说太满,情不能给太深。 李在明政府上任后确实表现出愿意修复中韩关系的意愿,尤其是跟前任尹锡悦相比,显得低调、务实多了,但这份诚意,还不足以换来中方全盘接纳。 从6月上任起,李在明就开始为这场APEC峰会铺路,就职第六天,他亲自给北京打电话发出邀请,这在韩国外交史上都算得上“速度惊人”。 而选在自己老家庆州办峰会,也不是巧合,庆州是古代新罗首都,有大量与中国交往的历史遗迹,李在明摆明了想用“文化情怀”打感情牌,唤起中韩之间的传统情谊。 人事安排上更是下足功夫,他提名的总理金民锡是“知华派”代表人物,清华大学毕业,会说中文,还能背杜甫,就连这场外交秀的场景布置,都带着一股“对华友好”的味道。 这场“外交总动员”,本来是冲着国事访问去的,但现实很骨感,中方来了,但只是来开个会、顺便聊几句,韩国想要的“外交认证”,没拿到。 韩国这次还特地安排了中方与特朗普总统的见面,按理说,这种“中美韩三角互动”是东道主的大胜利,但偏偏特朗普这回计划访问韩国,却不一定参加APEC峰会本体。 换句话说,韩国搭了个大舞台,主角一个来搞气氛,一个可能直接缺席,这种场面就像你办了个婚礼,主宾只来吃饭不上台讲话,场面热闹,气氛却有点尴尬。 特朗普政府的态度向来难预测,但这背后也反映出韩国在当前中美博弈下的尴尬处境,想当桥梁,可两边都不想站太久;想当主场,可主角们都还在犹豫要不要登场。 中方这次安排其实不算冷淡,三天两夜、领导人见面、峰会支持,操作层面已经很配合了,但为什么就是不给“国事访问”称号? 首先,信任还没完全修好,尹锡悦执政那几年,中韩关系受了不小的伤,虽然李在明政府嘴上说要修复,但中方更看行动,观望,是目前最安全的策略。 其次,李在明的“平衡外交”让人有点难以捉摸,一边对华友好,一边继续维持对美军事同盟,还要参与美日韩三边机制。 中方当然明白,韩国在中美之间想找平衡,但这种“两头下注”的策略,很难赢得真正信任。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半岛局势,李强总理要访问朝鲜,参加朝鲜劳动党建党80周年纪念活动。 而韩国这边,却在APEC前夕通过外长口头呼吁中方为“无核化”多出力,两边的节奏和方向,显然还没对上频道。 李在明是个政治老手,他知道在APEC这种多边场合里,能拉来中美领导人,就等于在国际上刷了一波存在感,但他也清楚,真正的外交成绩单,不是靠开会就能拿满分的。 他想通过庆州的历史文化包装,唤起中方的情感共鸣;通过知华派人事布局,向中方释放善意;通过早早打电话邀请,争取主动权,这些动作都有章法,也有用心。 但外交是个慢活,不是今天送了礼,明天就能换回信任,中方这次态度温和却克制,既没有冷落,也没有热捧,说明李在明还没能让中方完全安心。 从面子上看,这次APEC韩国办得挺热闹,场地选得好,嘉宾也没落下,但从里子看,韩国最想要的“中方顶格待遇”没拿到,美国那边更是可能连会都不来开。 这让韩国处于一种尴尬的中间地带:想当大国之间的调停者,却发现自己其实只是个“场地提供者”; 想借APEC施展外交影响力,却发现真正的博弈并不在多边会场里,而在中美之间的双边互动里。 这场APEC峰会对李在明政府来说,是一次高调的亮相,也是一次现实的提醒,中方愿意来,说明合作的大门还开着;但不愿“升格”,也证明信任还在恢复期。 韩国想在中美之间走钢丝,但钢丝走得太久,观众也会看出虚实,APEC只是一次舞台秀,真正能打动人的,是会后能不能把“合作”变成“行动”。 李在明该清楚外交不是靠设计感赢的,是靠稳定感撑起来的。
新加坡已经预测中美冲突:一旦爆发,美国称中国不能攻打美本土。李显龙当总理20
【1评论】【2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