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俄美关系被称塌到地基?孙玉良:是制度重塑世界还是力量决定秩序】
俄罗斯副外长里亚布科夫的比喻可谓精彩——“俄美关系就像一栋大楼,裂痕已经蔓延到地基。”这是10月8日他对媒体说的话,一个外交官的口吻,却像工地上的安全警告。只不过这栋“楼”不是钢筋混凝土,而是世界格局中最危险、最昂贵的建筑之一:俄美关系。
听起来有点夸张,但仔细想想,这栋楼的确岌岌可危。里亚布科夫还说,自两国建交以来,俄美关系从未“回厂调试”过。意思很直白:这栋楼从设计到施工,从结构到维护,全靠“临时补丁”撑着。如今,补丁掉光了,砖缝崩开,墙体倾斜,地基也开始松动——剩下的,就是塌。
回头看一眼历史,这栋“俄美关系大楼”的地基打在1941年。当时苏联和美国为了对付希特勒不得不并肩作战,那是一种战场上的合作,不是友谊。冷战时期,大楼变成了核对抗的战壕;苏联解体后,美国一度幻想能重新装修这栋大楼,给它贴上“自由民主”的新外墙。可没想到,墙是贴上了,地基却没动。
俄美之间没有信任,从来没有。只有力量平衡和彼此利用。过去三十年,双方的“关系修复”就像修旧房子,不停地刷漆换窗,但地基上的裂缝谁也不敢碰。美国以为自己赢了冷战,就能主导世界结构,俄罗斯则始终觉得被逼到了门外。俄方曾无数次尝试“回厂调试”——从叶利钦时代的亲西方,到普京上台初期的合作姿态——结果呢?美国越调越歪,从北约东扩到乌克兰危机,每一次“维护”都是一次爆破。
如今里亚布科夫这番话,听着像是在为这栋楼做验收报告:裂痕从墙壁蔓延到地基,结构危险,整栋摇摇欲坠。只是这栋大楼倒下时,不会只有俄罗斯或美国受伤,世界的地震仪也会跟着晃。
俄美关系塌到今天,美国当然脱不了干系。冷战结束后,美国自信得几乎要漂浮。它把自己当成“全球施工总监”,认为一切秩序都该照着它的蓝图盖。东欧的地基要它批准,中东的墙面要它粉刷,连亚太的电线布置也要经过它的“安全检查”。可现实是,施工现场一片混乱。阿富汗撤军像烂尾,伊拉克重建变废墟,乌克兰成了代理人战场。
而俄罗斯呢?曾经的“设计师”变成了被赶出工地的“闲人”,心里自然不服。乌克兰危机后,美欧全面封锁、制裁、冻结资产、踢出系统。美国的逻辑是清晰的——你不听话,我就拆你的楼。可俄方也没闲着,用能源、粮食、武器、外交一个个还击,把美国主导的体系一点点掏空。
如今的俄美关系,就像两位老建筑师在废墟上吵架:一个说“这楼本来就该拆”,一个回“是你先砸的墙”。里亚布科夫的话,是俄罗斯式的冷静抱怨,也是现实的认知。摧毁比建设容易,尤其是当你掌握炸药的时候。美国在冷战后掌握了炸药——金融、制裁、科技封锁——它的每一项“维护”都伴随着拆除。
从阿拉斯加到克里姆林宫,从莫斯科到华盛顿,彼此都清楚,这场关系已经不只是“外交问题”,而是文明裂痕。一个以全球化为信仰的西方体系,和一个以主权安全为底线的欧亚大国,注定不在同一个结构图上。俄方说“我们准备建设”,其实是说:我们愿意共存,但不是附庸。而美方听到的,却是“你不服从”。
裂痕蔓延到地基,这句话有点冷峻。地基是什么?是核安全,是能源供应,是联合国体系,是全球秩序的最底层。如果这些东西也开始松动,那意味着世界进入“无地基时代”。一个没有基础的世界大厦会怎样?答案已经在乌克兰的战场、在中东的火线、在制裁名单、在能源危机中写得够清楚。
俄美之间的“修复”难度,不仅在于政治分歧,更在于两种世界观的背离。美国相信“制度能重塑世界”,俄罗斯则相信“力量决定秩序”。两者都不是错,只是互不兼容。你想装电梯,他想加防空洞。结果这栋楼修着修着,成了两种文明在同一栋建筑里互相拆墙的场景。
更现实的问题是,俄美之间已经没有“施工队”愿意介入了。欧洲成了夹层,中国保持中立,印度只管算账。剩下的,只是两国在国际舆论场上的冷嘲与对抗。外交辞令听起来温和,比如“准备好参与建设”,但每一个字背后,都藏着一支潜艇舰队的影子。
里亚布科夫这句话的分量,不止在抱怨,更像是警告。俄美关系走到这一步,意味着冷战后的秩序正式过期。一个新世界正在被迫施工,但没人敢画蓝图。华盛顿依旧想主导,莫斯科则要推翻旧图纸。两方都清楚:再塌一次,可能就没人有能力重建。
当年,美国和苏联还能坐下来签署《削减战略武器条约》,还能有热线、会晤、峰会。今天的俄美,只剩下相互驱逐外交官、制裁、断联、冷战式互骂。连沟通的钢筋都断了。地基的裂痕,不只是制度性,也是心理性的。两国都在防备对方,不再信任任何“善意”。这不是冷战的复刻,而是一种更深的裂解。
俄美关系塌得太久,连尘土都习惯了。但尘土不会掩盖现实:世界还得有人去修。问题是,谁愿意在废墟上重新打地基?谁有勇气在彼此怀疑中谈信任?谁能让一栋摇摇欲坠的旧楼,重新站稳?
也许没人能。也许这栋大楼注定要倒,然后被新的结构取代。
只不过,当它真的倒下时,世界可能才会明白——摧毁从来都不难,难的是,在废墟里重建信任的那只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