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美国两年军援217亿美元,孙玉良:这是维护盟友还是守护民主】布朗大学的报告像一

孙王良评 2025-10-09 11:46:56

【美国两年军援217亿美元,孙玉良:这是维护盟友还是守护民主】

布朗大学的报告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一个早已被忽略的事实——战争,不只是爆炸声和火光,它也是冷冰冰的数字。两年时间,217亿美元。美国为以色列买下了坦克的履带、F-35的引擎、阿帕奇的导弹,还有那些在夜空中划出火线的弹药。加沙的废墟和华盛顿的预算表,其实是同一个故事的两端。

报告说,以色列现役所有具备作战能力的战机都来自美国:75架F-15、196架F-16、39架F-35。空中的轰鸣声,是美元的回音。46架阿帕奇、25架“海上种马”、49架“黑鹰”——这些名字听起来像科幻片里的角色,但在现实中,它们是加沙上空的阴影。美国不仅提供武器,还在财务上撑起整个战争机器。如果没有这些援助,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将难以维系。

这不是一场遥远的冲突,而是一场用纳税人钱买单的现实演出。每一次导弹升空,都对应着美国账本上的一个新数字。布朗大学的研究者没有使用夸张的形容词,只是计算出了一个冰冷的结论:过去两年,美国在与以色列相关的中东冲突上累计花费超过330亿美元。

330亿美元意味着什么?那是足以为美国几百万儿童提供免费午餐的预算,是足以修复几千所公立学校的资金,是能让底特律、巴尔的摩、圣路易斯这些城市的街道重新亮起路灯的钱。而这些钱,如今都在另一片土地上燃烧。

有人说,这叫“维护盟友”。有人说,这叫“守护民主”。但在巴勒斯坦的废墟里,这种守护显得格外遥远。布朗大学的报告没有加入任何情绪化的语言,只是平静地指出:美国武器是以色列国防军和警察行动的核心装备。这意味着,当一架阿帕奇从天而降时,它不仅带着以色列的国旗,也带着华盛顿的背书。

217亿美元,是两国间的“特殊关系”在账面上的体现,也是美国中东政策的真实写照。华盛顿长期以来用武器定义友谊,用援助衡量忠诚,而这场冲突只是这套逻辑的又一次延续。从冷战到反恐,从伊拉克到叙利亚,从阿富汗到加沙,美国的战争机器从未真正停下,只是不断换上新的理由。

布朗大学的“战争成本核算”项目已经持续多年,每一次更新都像是一份国家体检报告。问题是,这个国家的病灶不在远方,而在自己的习惯里——习惯用战争解决政治,习惯用援助巩固立场,习惯让武器成为外交语言。

报告还写道,美国为了支持以色列的军事行动,对也门胡塞武装,甚至伊朗目标实施打击,两年间再花出近百亿美元。也就是说,美国的子弹不仅飞往加沙,也飞往波斯湾。中东的每一场硝烟,背后几乎都能找到“美国制造”的标志。

在这些数字背后,还有一个更深的问号:谁在监督?谁来决定这笔钱该不该花?当布朗大学的研究者翻开预算时,他们发现很多军事开支根本不在国会辩论中出现,而是通过紧急拨款、国防授权等方式直接流入战场。这意味着,美国的民主机制正在为战争让路,而这本应是最需要公开透明的领域。

217亿美元只是直接援助,不包括情报支持、军事顾问、后勤保障,也不包括那些通过私营军火商间接流入以色列的资金。换句话说,这只是冰山一角。真正的账单,藏在五角大楼的暗格里,藏在那些永远不会公开的会议纪要中。

战争的成本从来不止金钱。它吞噬信任,消耗同情,腐蚀政治的道德底线。美国口口声声说要推动中东和平,却用一架架F-35在战火中划出新的裂痕。和平不是靠炸弹带来的,援助不是靠火力衡量的。但美国似乎忘了这一点。

在布朗大学的报告发布当天,华盛顿没有回应。国防部照常发布声明,国务院照常表态,资本市场照常波动,媒体的热度不过维持了几个小时。然后,一切归于沉默。战争继续,援助继续,报告被归档。

但那些数字会留下痕迹。每一笔拨款、每一架战机、每一次军事行动,都像是一本未结账的账簿。布朗大学只是把它翻开,让人看到——原来战争的代价,不只是远方的废墟,也包括本土的道德债务。

或许多年后,当美国人再次回顾这段历史,会发现真正难以偿还的,不是金钱,而是那份被战争习惯掏空的信念:我们究竟在维护什么,又在失去什么?

217亿美元买来的,不是安全,也不是和平,而是一场无法停下的循环。战争、援助、重建、再战争——这是一部无声的财政悲剧,一场以自由之名、以盟友之义、以国家安全为借口的长剧。而每个剧本的结尾,都是同一句:这只是开始。

0 阅读:0
孙王良评

孙王良评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