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9年,毛人凤下令处死朱君友。朱君友坦然赴死,却发现枪决他的2名特务,朝他频

尔说娱乐 2025-10-09 13:05:15

1949年,毛人凤下令处死朱君友。朱君友坦然赴死,却发现枪决他的2名特务,朝他频繁摇头使眼色,示意他不要出声,朱君友立即心领神会。 主要信源:(文史杂志——川大校友朱君友:十二桥惨案的幸存者) 1949年11月的成都,阴沉的天空下,一辆囚车碾过青石板路,发出沉闷的声响。 车内,朱君友的双手被粗糙的麻绳反绑,绳索深深陷入皮肉。 他透过囚车的铁窗,望着街道两旁熟悉的店铺招牌,恍惚间想起五年前第一次执行秘密任务时,也是经过这条街。 押解的特务突然轻咳一声,帽檐下的目光若有似无地扫过朱君友被缚的双手。 这个细微的动作让朱君友心中一动,他注意到对方系领带的方式很特别——那是地下联络员约定的暗号。 囚车驶过少城公园时,朱君友想起1941年那个炎热的夏天。 当时日军轰炸刚过,他带着家丁在这里搭起粥棚。 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妇人颤巍巍地接过粥碗时,突然用只有地下党员才懂的暗语向他传递情报。 就是从那时起,他这个"朱半城"的少爷,真正成了革命洪流中的一滴水。 车窗外掠过一家绸缎庄的招牌,那是朱家的产业。 朱君友想起自己曾经利用进货簿记账的机会,将地下党的活动经费伪装成绸缎交易的往来款项。 有次特务突击查账,他面不改色地指着账本上一笔"特别支出"说: "这是给警局王科长的分红。" 这才化险为夷。 囚车突然颠簸了一下,将朱君友从回忆中惊醒。 他注意到押解的特务右手始终按在枪套上,但左手却有意无意地比划着三个手指——这是"安全"的信号。 朱君友心中了然,组织上的营救行动已经展开。 事实上,这场营救从三天前就开始布局了。 朱君友的父亲,那位被称为"朱财神"的老人,动用了全部人脉关系。 他先是找到曾任四川省主席的岳父旧部,又通过商会会长联系上保密局的高层。 与此同时,地下党也在积极行动,他们买通了监狱的厨子,确保朱君友在最后时刻不会被迫害。 囚车行至祠堂街附近时,突然传来一阵骚动。 几个卖报的小童故意撞向军警,街角响起爆竹声。 押解的特务迅速打开朱君友的手铐,低声道: "往西跑,有黄包车接应。" 就在这混乱中,朱君友被推入一条小巷,巷口早已等候多时的黄包车夫一把将他拉上车,用毡毯盖住他的身子。 车夫是朱家绸缎庄的老伙计,他一边飞快地蹬车,一边低声说: "少爷,我们先去文殊院躲一躲。" 黄包车在错综复杂的小巷中穿梭,最终停在一处僻静的院落前。这里表面上是家私塾,实则是地下党的安全屋。 在私塾的阁楼里,朱君友见到了其他被营救出来的同志。 他们中有人是早在半月前就被"处决"的,实际上被秘密转移到了这里。 负责接应的老周告诉他,这次营救行动动用了三条线: 一是朱家的商业网络,二是地下党的组织系统,三是策反的国民党官兵。 夜幕降临时,朱君友换上了长衫,戴着礼帽,在老周的护送下出城。 他们伪装成贩运药材的商人,马车里藏着真正的药材,而夹层里则藏着急需转移的文件。 马车驶过十二桥时,朱君友望着桥下漆黑的河水,想起那些未能获救的同志,不禁湿了眼眶。 这场惊心动魄的营救,不仅挽救了一个革命者的生命,更展现了在那个特殊年代,各种社会力量如何巧妙地周旋于危局之中。 从商业网络到宗族关系,从地下组织到策反工作,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智慧与勇气。 而朱君友的故事,也成为了成都解放前夕众多惊险往事中的一个缩影。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“关注”,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,感谢您的强烈支持!

0 阅读:0
尔说娱乐

尔说娱乐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