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37年,徐悲鸿在香港时,遇到一个德国人售卖四箱古画,当徐悲鸿看到第三箱时,突然大喊一声:“下面的不看了,我就要这一件!” 香港街头,1937年春夏交接,战火隐隐逼近。一位德国夫人推开四箱尘封古画,徐悲鸿的目光在第一箱、第二箱游移,却在第三箱定格。那一刻,他高喊出声,打破了屋内沉寂。这卷画,藏着什么秘密,能让一代画坛泰斗瞬间倾尽囊中? 徐悲鸿从小在南通长大,早年跟张謇学画,后来跑到法国深造,把西方的解剖学和我们的笔墨功夫揉一块儿,画出的马儿活灵活现,奔腾有力。30年代,国家遭日本人欺负,他不光画画,还办画展募捐,支援抗日前线。跟齐白石、张大千这些老前辈交情铁,经常凑一块儿聊笔墨事儿,商量怎么守住中国画的根儿。 那年头,香港成了避难地,文化人蜂拥南下。徐悲鸿应香港大学教授许地山邀请,去那儿办个人画展。展厅里挤满本地文人,他展出的人物、马匹作品,墨香四溢,引来一片赞叹。许地山人脉广,一次闲聊提起位德国籍夫人,马丁夫人,手里有四箱从内地带出的古书画,正想卖掉。夫人她爸早年在华北当公职,攒下这些家底儿,经战乱辗转到香港。 到了那天,徐悲鸿赶到夫人住的洋楼,四箱画堆在客厅,灰尘味儿混着墨香。夫人中等身材,穿深色裙子,头发盘得齐整,站在一边看着。第一箱打开,多是明清仿品,线条不稳,墨色浅薄,徐悲鸿一看就摇头。第二箱也差不多,花鸟山水混杂,纸张泛黄,题款模糊。他兴致渐低,正想收手,夫人拖出第三箱。这箱漆面斑驳,打开后,上层一卷绢本水墨人物现身:八十七位神仙列队,神态各异,衣袍飘逸,笔触劲健。徐悲鸿一眼认出,这是吴道子的真迹,《八十七神仙卷》,唐代画圣的巅峰之作。 他当即决定,就要这一件。夫人见状,商人本色露出来,直接要价一万元法币。那价钱不低,可对徐悲鸿来说,这画价值连城,远超金钱。他二话不说,掏出钞票付清,还搭上几幅自家马画作为谢礼。夫人接了钱,没多啰嗦,就这么成交了。这事儿就成了画坛一段传奇,徐悲鸿后来题跋时感慨,这卷画在海外流落多年,能收回内地,真是文化的大幸。 买回后,徐悲鸿宝贝得不行,日夜不离,亲笔题写跋文,记录鉴赏心得。他赶紧邀张大千、谢稚柳这些老伙计来看。张大千一瞧,抚须点头,说乱世里国画外流严重,徐兄收回此宝,是为民族争光。谢稚柳也赞不绝口,三人围着画卷,聊笔法源流,从吴道子的游丝描到云雾背景,谈得热火朝天。这卷画长20米多,宽30厘米,画了八十七位神仙,从王母到雷公,身份分明,布局严谨,体现了唐代绘画的雄浑气势。 可1938年,徐悲鸿去昆明办画展,抗日烽火烧到西南。日军飞机低飞轰炸,他带着画仓皇躲进防空洞,乱糟糟一通,画卷竟丢了。那时候通讯不便,消息传得慢,徐悲鸿急得生病,躺了好几天。两年过去,1940年学生卢荫寰来信,说在成都黑市见到这画的下落。徐悲鸿一咬牙,从重庆赶过去,花了二十万元法币,外加十幅自家作品,才把画赎回来。 从那以后,徐悲鸿对这卷画更珍惜了。抗日胜利后,他继续奔波讲学,办学校,培养学生,把中西画融合的理念传下去。晚年日子清苦,夫妇俩吃窝窝头、喝白开水,可他从不卖画换钱。1953年徐悲鸿走了,廖静文守着遗愿,没动收藏一分一毫,全都打包捐给国家,包括这件《八十七神仙卷》。如今,这画安安稳稳在徐悲鸿纪念馆里展出,成了我们民族艺术的镇馆之宝。 这故事听着简单,里头却有大道理。徐悲鸿一辈子画马画人,骨子里是爱国情怀。国家危难时,他不藏着掖着,用画笔募捐;古画流落,他不惜代价赎回。搁现在,这精神还得学。我们中国人,文化是根儿,乱世里更得守住。
1937年,徐悲鸿在香港时,遇到一个德国人售卖四箱古画,当徐悲鸿看到第三箱时,突
虎虎聊娱乐
2025-10-09 13:46:39
0
阅读: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