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3年,一个日本人砍下一个男人的脑袋,结果,因为这张照片,10万日本人几乎全部都被枪杀,这个男人是谁? 刑场上,莱恩·西弗里特跪在沙地上,身后是荷枪实弹的日军士兵,面前是寒光刺目的军刀,照片的快门按下,定格了他最后的表情,没有眼泪,没有哀求。 他穿着皱巴巴的军服,脸上带着尘土,目光却像是在穿过镜头,看向远方的家乡,那一刻,他不是孤身一人站在刑场上,背后是整个澳洲的愤怒和悲伤。 西弗里特没有遗言,甚至没有挣扎,他的死,被日本军方当成“威慑”的工具,刻意让摄影师拍下全过程,照片随着美军辗转送到澳大利亚,成了举国愤怒的火种。 对于他的家人来说,这张照片是唯一的“遗物”。直到战争结束,他们才知道儿子的下落—,可尸骨早已无处可寻。 二战的风暴席卷全球,日本在中国受挫后,兵锋直指南洋,日军南下,攻入马来亚、新加坡、荷属东印度群岛,澳大利亚和英国的联合部队临危受命,成了南线的主力,可现实远比想象更残酷。 英澳联军兵力分散、补给紧张,刚到战场就陷入泥潭,热带丛林里,潮湿和疾病与子弹一样致命。 1942年新加坡陷落,近十万英澳士兵被俘,这批人本想回家,却被送进了日军战俘营,澳洲小伙子们穿着破旧的军服,被驱赶到铁丝网后,等待他们的不是回国探亲,而是另一场噩梦的开始。 日军看待俘虏的方式和西方完全不同,不把他们当“普通士兵”,而是当成要被“惩罚”的对象。每天早上,战俘们被喊起来点名,日军军官大声训斥,稍有迟疑就是一顿拳脚,伙食极差,一碗稀饭配几根咸菜,偶尔还有变质的鱼干。 饥饿很快让士兵们骨瘦如柴,而更残酷的是“死亡马拉松”,一群人被迫在烈日下奔跑,谁倒下就再也爬不起来,有人坚持不住,被当场用刺刀“解决”有人死于霍乱、有人死于虐待,更有人在绝望中选择了自杀,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,死亡往往比活着更轻松。 更让人心寒的,是那些无法被掩盖的屠杀事件,安汶岛的故事让澳大利亚人彻底明白,日军对待俘虏没有底线。 1942年,日军登陆后,凭借兵力和火力优势,很快就包围了机场,澳军和荷军拼死抵抗了几天,子弹打光、补给断绝后,不得不举手投降,本以为投降能保命,没想到等来的却是屠刀。 日军当场把守卫机场的军人全部处决,有的甚至被活埋,能活下来的没有多少,剩下的人不是被枪决,就是死于饥饿和劳役。 事后有幸逃出的士兵回忆说,死亡名单上的名字,比战斗中倒下的还要多,这里不是战场,是一座用鲜血浇筑的坟墓。 日军的暴行留下了数不清的伤疤,澳大利亚战俘西弗里特在被俘后受尽折磨,最后被带到刑场,日军不仅公开处决,还让摄影师记录下这一刻,照片通过美国辗转送回澳大利亚,变成了一把点燃复仇的火把。 澳大利亚全国看到这张照片后,愤怒如海啸一般席卷每一个角落,报纸头版、广播电台、议会发言,西弗里特的照片成了全国热议的焦点。 平时温和的澳大利亚人,这次彻底怒了,有人在街头自发集会,有人给议员写信,要求彻查日军暴行,军队内部的气氛也随之发生变化,前线士兵收到上级指示,遇到日军投降时,选择了“拒绝接收”,甚至直接开枪。 复仇的命令从最高层传到每一名士兵,战场上一旦交火,澳军不再手软,日军只要失去战斗力,基本没有生还希望,东南亚战区,原本十几万日军驻扎,等到战争结束时,能活着回国的只剩下几万人。 日本指挥官多次试图求和,却没人愿意相信他们的“投降书”还有分量,照片变成了战场上的“通行证”,只要有人提起西弗里特的名字,士兵们就会咬牙发誓,要为他报仇。 日本却始终没有正视自己的罪行,他们归咎于照片曝光,把责任推给了“信息泄露”,仿佛一切只是因为“意外被看见”,而不是因为本身的暴行,这样的态度,也让战争的伤口久久难以愈合。 战争结束时,澳大利亚有三万多士兵成了俘虏,很多家庭至今都找不到亲人的骨灰,对许多澳大利亚人来说,这场战争不仅夺走了亲人,也带走了对人性的信任。 参考信源:黑暗一页——记遭日军残害的澳大利亚战俘 新华网
2005年,日本女记者采访南京大屠杀老兵,问“这辈子最开心的日子是啥时候?”老兵
【66评论】【61点赞】
容止
一定要踏平小日本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