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8年,台湾老兵携妻女回家看望原配妻子,谁料原配妻子在看到他后,竟然直接打开大门说:“你快走,我没什么好和你说的,以后不要再来了。” (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“关注”,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,感谢您的强烈支持!) 这个老兵叫蔡国栋,而他的原配妻子叫刘金娥,两人结婚并非爱情,而是听从家里的安排。 在那个年代的农村,包办婚姻司空见惯。 虽然刘金娥比蔡国栋年长三岁,但按照当地"女大三抱金砖"的说法,这反而被认为是桩好姻缘。 双方父母相识已久,知根知底,很快就将婚事定了下来。 然而接受了新式教育的蔡国栋内心十分抗拒。 他一心想着继续求学,走出农村见识更广阔的天地。 父母软硬兼施,最终以"成亲后就继续供你读书"为条件,说服了孝顺的蔡国栋。 新婚之夜,内心苦闷的新郎借酒消愁,醉倒婚床。 此后的两年间,他终日埋首书本,很少与妻子亲近。 刘金娥是个传统的农村女子,她默默承担起照顾公婆、操持家务的责任,将对丈夫的情感深埋心底。 1937年,勤奋好学的蔡国栋如愿考取了南京的一所大学。 尽管父母不舍,但还是信守承诺,让他外出求学。 最苦的是刘金娥,她与丈夫从未有过真正的夫妻生活,却仍然恪守妇道,坚信嫁鸡随鸡的道理。 蔡国栋离家赴南京求学后,经常给家里写信。 但很快,抗日战争爆发,彻底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。 南京沦陷前,蔡国栋给家中去了最后一封信,表明投笔从戎的决心,随后加入国民党空军。 从此,他与家人断了联系。 在部队里,蔡国栋凭借出色的学识和仪表,很快成长为一名飞行教官,吸引了不少爱慕者。随着阅历增长,他越发不能接受家里的包办婚姻,甚至希望刘金娥能另嫁他人。 但倔强的刘金娥却认定自己是蔡家的人,立誓要等丈夫归来。 1948年,蔡国栋在青岛结识了一位年轻姑娘,两人情投意合。 他隐瞒了家乡已有妻子的实情,与这位姑娘结为连理。 不久后,随着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,蔡国栋随部队撤退到台湾。 初到台湾时,他还以为这只是暂时的权宜之计,没想到这一别就是半个世纪。 在台湾的日子里,蔡国栋一家生活艰辛。 他从军官沦为工厂零工,一家人挤在简陋的眷村里勉强度日。 期间,他与第二任妻子生育了二子一女,女儿取名蔡怡。 尽管生活清贫,但一家人相濡以沫,倒也算幸福安稳。 而远在山东老家的刘金娥,始终没有放弃等待。 这个不识几个大字的农村妇女,常常省下鸡蛋换报纸,试图从字里行间寻找丈夫的踪迹。 她与蔡国栋的妹妹相依为命,悉心侍奉公婆直至二老辞世。 即便婆婆心疼劝她改嫁,她也坚决拒绝,认定自己生是蔡家的人,死是蔡家的鬼。 1979年,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。 全国人大发表《告台湾同胞书》,倡导两岸和平交流。 此时已成为作家的蔡怡,通过大陆的朋友在山东老家刊登寻人启事。 半年后,她收到了来自故乡的回信。 这封迟来的家书揭开了惊人的真相:蔡国栋本名蔡保光,家中不仅有九旬高龄的父母,还有一位苦守五十年的原配妻子刘金娥。 蔡怡怀着复杂的心情向父亲求证,蔡国栋沉默良久,终于泣不成声地道出了这段尘封的往事。 真相大白后,蔡家经历了半年的风波。 蔡国栋的第二任妻子难以接受自己"第三者"的身份,经过子女的耐心开导,最终选择了谅解。 1987年,台湾当局开放老兵探亲,蔡国栋终于踏上了归乡之路。 然而物是人非,当他回到阔别半个世纪的故乡时,父母早已离世。 小妹和刘金娥闻讯赶来,默默地带他回家。 望着父母遗像前那个褪色的粗瓷碗,听着小妹诉说母亲每餐都要为儿子留饭的往事,蔡国栋跪倒在父母灵前,痛哭失声:"儿子不孝,迟到了五十年!" 更让他愧疚的是面对刘金娥。 这个为他守了一辈子活寡的女人,只是平静地说:"你走吧,我无话可说。只求死后能葬在爹娘身边。" 几年后,刘金娥郁郁而终,临终前还特意留下自己攒下的体己钱,尽最后一份孝心。 2005年,蔡怡的母亲去世后,父亲蔡国栋患上了老年痴呆。 为了却父亲的心愿,蔡家兄妹再次回到山东老家,在祖坟边找到了刘金娥的墓地。 蔡怡带领兄弟们在墓前郑重叩拜:"大娘,我们也是您的儿女,您对蔡家三代的恩情,我们永世难忘。" 信源: 凤凰卫视——台湾老兵的大陆新娘:白天当女儿晚上当妻子
1988年,台湾老兵携妻女回家看望原配妻子,谁料原配妻子在看到他后,竟然直接打开
晨曦初照映心暖
2025-10-09 14:50:07
0
阅读:8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