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是服了!2025年8月俄军使用一枚三吨重的“大家伙”航弹,对乌军后勤补给线的桥梁进行了轰炸!结果有点离谱,出现了一点偏差,在斯拉夫扬斯克北方向! 2025年8月的扎波罗热,正午的阳光烤得战场发烫。 俄军一架苏-35战机掠过乌军后勤补给线,一枚三吨重的FAB-3000航弹带着呼啸坠落。 这枚加装了最新版UMPK-2制导系统的“大家伙”,本要摧毁乌军的临时浮桥,可硝烟散尽后,浮桥依旧横跨河面,倒是旁边的荒滩被炸出个直径18米的深坑。 更让俄军没想到的是,三天后,这个“失败的弹坑”竟成了乌军的“电子陷阱”,接连诱捕了3架前来侦察轰炸效果的俄军“猎户座”无人机。 乌军后勤指挥官科瓦奇在斯拉夫扬斯克战场发现,俄军改造的FAB-3000虽号称“精度10米内”,却常因电子干扰和气流影响炸偏。 他随即提出“弹坑二次利用”计划:不再单纯躲避炸弹,而是主动引导炸弹落在预设区域,再将弹坑改造成对己方有利的设施。 2025年7月,扎波罗热前线的乌军提前在浮桥下游50米处布置了“信号诱饵”。 用金属板模拟桥梁的雷达反射信号,还在地面埋设了小型信号放大器,专门针对俄军UMPK系统依赖的格洛纳斯导航频段。 2025年8月12日,俄军根据无人机侦察到的“目标信号”,出动苏-35投下FAB-3000。 航弹离机后,乌军立刻启动“克拉苏哈-4M”电子战设备,在航弹飞行轨迹周边形成15公里的信号干扰区。 原本锁定“浮桥”的UMPK-2系统瞬间失准,航弹像被风吹偏的蒲公英,最终落在荒滩上。 爆炸产生的弹坑深达3米,恰好成了乌军预设的“陷阱雏形”。 他们连夜在弹坑周边埋设了毫米波雷达探测器,还在坑底放置了模拟俄军无人机通讯频率的信号发射器,甚至用伪装网搭出“弹药堆积”的假象,就等俄军无人机上钩。 果然,8月14日清晨,3架俄军“猎户座”无人机先后抵近弹坑区域。 第一架无人机刚进入5公里范围,乌军就启动信号发射器,模拟俄军地面指挥中心的指令,让无人机降低高度“确认轰炸效果”; 当无人机飞到弹坑上空100米处,毫米波雷达探测器触发预设程序,地面的电磁捕捉装置瞬间启动,直接切断了无人机与后方的通讯链路。 失去控制的无人机像断了线的风筝,一头栽进弹坑旁的伪装网里,被早已埋伏的乌军士兵俘获。随后赶来的两架无人机,也因同样的“电子诱捕”手段先后落网。 俄军这边,对FAB-3000的改造本是“应急之策”。 2025年以来,俄军精确制导导弹储备持续紧张,不得不将更多苏联时期的老旧航弹加装UMPK-2模块,宣称“抗干扰能力提升50%”。 可实战中,这种改造依旧漏洞百出:FAB-3000的弹体是上世纪设计的,气动布局无法适配现代制导需求,外挂的UMPK-2模块虽缩小了体积,却仍会在高速飞行中产生气流扰动; 更关键的是,乌军的电子战设备已升级到“频段跳变”模式,能实时捕捉格洛纳斯信号,在航弹飞行的最后30秒突然切断导航,让炸弹彻底失去方向。 8月16日,俄军试图“复仇”。他们出动6架苏-34战机,携带12枚FAB-3000,采用“多波次轰炸”战术,目标直指乌军的“弹坑陷阱”。 可乌军早有准备:提前在周边布置了20个假弹坑(用沙袋堆出轮廓,覆盖金属箔条模拟爆炸痕迹),还在真弹坑上方升起热烟雾,遮蔽无人机的红外探测。 结果12枚航弹中,7枚炸中假弹坑,3枚坠入河流,2枚擦过真弹坑边缘,却没伤到埋设在地下的电子设备。 更讽刺的是,乌军还在假弹坑旁留下标语:“感谢俄军‘送货上门’,弹坑已签收,无人机请查收!” 这次事件彻底暴露了俄军战术的滞后。2025年的战场早已不是“吨位决定胜负”,乌军的后勤补给线已升级为“动态网络”。 浮桥能在2小时内拆解转移,物资可通过无人机空投到单兵阵地,甚至能用地下管道输送燃油,让俄军的大吨位航弹无从瞄准。 而FAB-3000这种“老古董改造品”,既缺乏精准打击能力,又无法应对乌军的电子战和战术欺骗,反而成了乌军“反向利用”的工具。 8月20日,乌军将俘获的3架俄军无人机拆解,提取出里面的导航芯片和通讯模块,用来升级自己的电子干扰系统。 而那个被FAB-3000炸出的弹坑,依旧静静地躺在扎波罗热的荒滩上,只是坑边多了块木牌,上面用俄语写着:“现代战争,靠的不是炸弹吨位,是脑子。” 此时的俄军指挥部里,关于是否继续使用FAB-3000的争论愈演愈烈。 支持派坚持“威力能弥补精度”,反对派却直言“再用下去,就是给乌军送装备”,而前线的士兵们,早已对这种“炸偏比炸中多”的武器失去了信心。 信源:现场画面公布,俄军一枚FAB-3000航弹命中关键桥梁,乌克兰赫尔松市区一切为二 2025-08-03 22:18·法治视讯
俄罗斯终于明白了,要保护俄罗斯炼油厂,什么S-300,什么S-400防空导弹都没
【5评论】【13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