捷克大选落幕,捷克优先的巴比什势力大获全胜,之前热衷反华及援助乌克兰的政府惨败。 出现这一结果,说白了就是现任政府把民生账算错了方向。 2025年10月4日捷克众议院选举结果一出炉,前总理安德烈·巴比什领导的ANO党以35%的得票率拿下80个席位,而现任总理菲亚拉的"在一起"联盟仅获26%支持率和52席,这近30席的差距不仅改写了议会格局,更直白地展现出选民对"重外轻内"政策的集体否决。 捷克众议院200个席位的格局里,没有任何政党能单独过半,巴比什在开票后48小时内就抛出组阁方案——联合自由和直接民主党(23席)、"驾驶者为自己"党(7席),这三党加起来刚好110席过半数。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,新政府的核心就是要把"捷克优先"刻在政策清单的最顶端,毕竟从竞选阶段ANO党的集会标语就能看出,"先顾捷克人饭碗"的口号比任何外交辞令都更能打动选民。 老百姓用选票说话的逻辑其实很实在:超市里的面包从25克朗涨到32克朗,加油站的汽油每升突破50克朗,就不会再关心乌克兰的弹药库缺不缺弹。 2025年6月捷克通胀率升至2.9%,虽然比起2022年17.5%的峰值不算夸张,但食品价格5.5%的涨幅中,鸡蛋、牛奶等刚需品价格同比上涨超8%,服务价格5%的涨幅里,水电燃气费用的上涨更是实实在在啃着工薪阶层的钱包。 菲亚拉政府这两年把精力都放在对乌援助上,前前后后砸了超15亿欧元,相当于每个捷克人承担约140欧元,还牵头搞了"捷克倡议"项目,联合德荷等国给乌克兰送了12亿欧元弹药,占了捷克对乌援助总额的六成。 可国内的汽车产业——这个占GDP三成、直接雇佣25万从业人员的支柱行业,却因为欧盟绿色协议的减排要求愁眉不展,斯柯达汽车仅2024年就为改造电动化生产线投入12亿欧元,导致本土工厂裁员800人,普通车主也得面对2035年禁售燃油车的政策焦虑。 巴比什在竞选时反复念叨"要把援乌的钱挪回国内补贴汽车业",这话听着实在,尤其是对姆拉达-博莱斯拉夫市那些斯柯达工厂的工人来说,远在基辅的战事不如家门口的工资袋重要。 巴比什能赢,很大程度上是吃了前任执政的"政策红利"。2017到2021年他当总理时,不仅把企业税从19%降到15%,还推出"家庭补贴翻倍"计划,针对月收入低于3万克朗的中低收入群体减免15%的个人所得税。 这些操作让2019年捷克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5.2%,不少选民至今记得"巴比什时代物价稳、钱包鼓"。 就算"鹳巢"案的阴影还在——今夏布拉格高等法院推翻了2023年的无罪判决,认定他在2008年利用家族企业骗取欧盟200万欧元农业补贴。 但作为众议院议员的议会豁免权让案件暂时搁置,而且选民们心里有本账:腐败指控再热闹,不如每月多拿2000克朗补贴来得实在。 反观菲亚拉政府,2023年跟着欧盟接收了1.2万名乌克兰难民,分摊的难民安置费用占财政支出的1.8%,推进绿色协议时还强制要求2026年前所有新建住宅安装太阳能板,这些"政治正确"的事在捷克民间并不讨喜。 自由和直接民主党早就放话"不想让欧盟管太多国内政策","驾驶者为自己"党更是直接喊出"反对接收难民、抵制燃油车禁令",这些主张跟巴比什的"捷克优先"形成了强烈共振,组阁联盟的诞生其实是民意的必然结果。
捷克亲华反对派大获全胜!10月4日议会选举结果一出来,前总理安德烈·巴比什领导的
【1评论】【3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