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在全网最社死的,应该就是这四位手撕共享充电线的男女了吧! 原本免费充电的善意,被他们掰成了一地断裂的线头。 10月4日中午,山东烟台万达广场一家手机店。四位外地游客走进免费充电区,店主在隔壁办公,没起任何冲突。穿黑衣的男子临走前,回头瞄了眼店员,突然用力扯断两根多功能充电线。同行白衣女子把嚼过的口香糖塞进沙发缝,另外两人看着地上的线头,一声没吭。四人并肩离开,像没发生过什么。店主查监控才发现,立马报了警。充电线值不了多少钱,但这口气咽不下——好好的便民服务,成了被糟蹋的靶子。 其实这种“免费变糟蹋”的事,早有先例。某共享充电品牌负责人说,单根多功能充电线成本约15-25元,两根就是30-50元,够买一杯奶茶。烟台警方介绍,根据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第四十九条,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,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,可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;情节重的,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,可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。2023年济南某餐厅免费纸巾被游客打包20包,当事人被批评教育并赔偿;2024年青岛某景区共享充电宝被砸,当事人被拘五日。国庆期间有媒体统计,全国商圈不文明行为中,“损毁便民设施”占比12%,多集中在免费物品上——因为“不要钱”,反而成了部分人的“发泄工具”。心理学上的“破窗效应”更扎心:当有人破坏而没被制止,其他人会跟着模仿;“同伴压力”也推波助澜——四人一起时,怕被说“不合群”,就算知道错也不阻止。 为什么明明不值钱的东西,有人偏要故意破坏? ① 规则意识淡——把“免费”当“无主”,觉得破坏了不用负责; ② 情绪发泄——把生活里的委屈,撒在小物件上; ③ 同伴影响——为了“合群”,跟着做错误的事。 这不是钱的事,是对“善意”的消耗。店主花时间装充电线,是想让游客少跑一趟共享充电宝;结果换来的是断裂的线、黏在沙发里的口香糖。这种行为凉的是其他经营者的心——下次再有人想设免费区,可能先犹豫“会不会被糟蹋”。对这四位来说,监控拍得清清楚楚,全国网友都在看,这“社死”比丢一百块还难受——本来是出来玩的,现在成了“反面典型”。 有网友留言:“故意就是犯罪 必须严惩不贷!必须加倍赔偿!必须给店主精神损失费。”有人觉得“至于吗”,有人说“就该这样”——其实关键不是赔多少钱,是要让他们明白:别人的善意,不是用来被糟蹋的。 我觉得,尊重是最基本的底线。店主给你方便,你可以说“谢谢”,可以默默离开,但别动手破坏。这四位要是看到自己的行为被全网骂,估计也后悔——出来玩是为了开心,不是为了丢脸。 这事你怎么看?要是你遇到有人破坏便民设施,会站出来阻止吗?
现在全网最社死的,应该就是这四位手撕共享充电线的男女了吧! 原本免费充电的善
星星不吃瓜
2025-10-09 19:34:43
0
阅读:86